

编者按:秋风起,黔地香,贵州的秋日滋味正悄然成熟。舌尖寻味,从黔东南酸汤鱼的酣畅淋漓,到黔北辣子鸡的香辣过瘾;从稻田里肥美的稻花鱼,到枝头坠满的修文猕猴桃、赤水金钗石斛——山野珍馐与农耕智慧在此交融。这个秋天,让我们循着贵州地名尝鲜,一起品尝贵州大山的特色馈赠。今天推出:《贵州地名邀您“品秋实”—— 黔中湖城蕴珍馐 清镇黄粑承古韵》。

黔中腹地湖城清镇,一座因水而兴的灵秀之城,不仅以红枫湖的碧波闻名,亦以传承六百年的非遗美食--清镇黄粑,书写着舌尖上的地名文化传奇。作为贵州饮食文化的地名地理标志,清镇黄粑以地之名、以味为魂,将山水的馈赠与匠心的坚守融为一体,成为一方水土的味觉图腾。


地灵育佳材,古法酿本味
清镇黄粑的诞生,离不开这片土地的丰饶滋养。清镇位于北纬26°的黄金气候带,湿润多雨、土壤肥沃,孕育出颗粒饱满的黄豆、糯稻与香米。当地人传承匠人精选本地粳米与糯米按古方配比,佐以山泉浸泡磨浆,再以传统木甑密闭蒸制。经过漫长的发酵与12小时以上柴火蒸炼中,米糖自然转化,箬叶清香渗透,终成金黄如玉、甜润不腻的至臻风味。


贡品载史册,文脉传黔中
自明代《普安州志》初现其名,至清代成为御贡珍品,清镇黄粑的馥郁香气早已浸润史册。晚清名臣胡林翼途经清镇,偶尝此味后携作厚礼,令其声名远播。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黄粑随商队沿茶马古道南下北上,成为黔地风物的重要文化符号。如今,清镇人家仍延续“节庆必制黄粑”的习俗,以叶裹米、以米酿情,将团圆和美好的祈愿包进这一方金黄之中。


守正开新局,地标启新章
2009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清镇黄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清镇黄粑承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荣誉,在守艺与创新中焕发新生,制作者既恪守古法工艺,保留黑糯米、小米、五仁等传统品类,又研发低糖、杂粮等健康新味,加上真空锁鲜技术突破季节限制,让这份“黔味”通过网络商超与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清镇以黄粑为媒,打造“地名地理+非遗工坊+乡村旅游”产业链,让游客在体验制作黄粑过程中,切身感受清镇地域山水人文之美。

结语:从明代炊烟中的家常滋味,到今日蜚声四海的黔地瑰宝,清镇黄粑演绎着传统美食的当代叙事。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乡愁记忆,更是清镇人用匠心与创新写给世界的山水情书。当箬叶清香再次飘散于红枫湖畔,这座湖城以黄粑为舟,载着地名文化自信与产业梦想,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