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着力打好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四大硬仗”
齐心协力掀热潮 奋力攻坚战贫困
◆提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是播种的季节。
这个秋天,贵州山乡大地飘扬着脱贫攻坚的大旗,张扬着攻城拔寨的气势。
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的行动号令响彻山谷,鼓舞起干部群众的士气,奏响了砥砺奋进的进行曲,播下了一粒粒饱满的致富种子,凝聚成打好“四大硬仗”,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铿锵行动。
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启动实施“组组通”公路建设大决战,投资388亿元,对39110个3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村民组实施9.7万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切实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
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集中力量推进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大发展,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和薄弱环节,强化配套保障支撑,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泉涌”。
打好易地搬迁扶贫硬仗。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统一建设,严禁新建高层电梯安置房,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好就业扶持政策,大力推广“五个三”改革配套经验,解决好全省新增35万总搬迁200万人的搬迁问题。
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加快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和上岗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实行全员培训。2017年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对罹患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13种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集中救治;全面对罹患36种慢性疾病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健康管理;确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00%参合;确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从2017年起,贵州将用3年时间改造农村危房51.38万户,推进“三改”补齐基本使用功能、改善基本卫生健康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住房保障水平。
这个秋天,贵州不断掀起实干苦干加油干的热潮。
一粒粒希望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一个个金黄的收获也正幸福上演,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干群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不断提升……乡亲们的笑脸在秋日暖阳的辉映下灿烂如花。

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瓮安县天文镇乌江村的辣椒红了,村民们开心地笑了!
乌江村通过“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和“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集中连片种植1000亩辣椒,共有159户605人,其中精准扶贫户55户213人参与种植,可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240余万元。
●一线点击
安龙笃山镇:干群加油干,公路修到家门口
9月底,安龙县笃山镇歪纳村阿选组发生了件大喜事!
阿选组通往钱相街道坡肖村冗绒组的通组路开工啦!
“以后终于可以把车开到家门口了。”歪纳村副主任韦修安激动地说。这位90后的村干部挽着裤腿,挑起砂浆,一桶接一桶送给乡亲们砌路基。
他家在半坡上,平时开的面包车只能停在组里的坝子上,收的苞谷、买的用品,全得靠人背着,走10多分钟小路才能爬坡到家。
半坡上的人家有20户,住得最高的是垭口的韦荣朗家。他家修了两层楼房,但是儿媳妇却带着孩子们到镇上去租房。
“我们住得高,走到坡脚都要花20分钟,再坐车送孩子去读书,花费时间太长了。而且每年雨季,我们组里矮的地方都会涨水,路断了,孩子们读书都得走山路绕出去,所以,儿媳妇只能带着孙子们出去租房读书。”
韦荣朗一边介绍,一边不停地将石头推往低处,垫平路基。想着今后能出行方便,他干起活来干劲十足。
这是条承载希望的通组路,全长1.7公里,从阿选组坝子右边的山脚一直盘旋而上,绕山而行,经过韦荣朗家的垭口处,与钱相街道坡肖村冗绒组至荒洞子大寨的通组路连接起来。
路通后,村民可以直接从这条路去往安龙县城,坐车只需半小时。
相较从原来的老路绕到笃山镇,再走安贞公路进城,耗时减少一半以上。
组里大部分人家的土地都在坡上,路一通,生产就便利了。
“根据镇里的产业规划,今年要在全村种植1000亩桑树,发展130个食用菌大棚。阿选组的路一通,把苞谷收了,土地都种桑树。”歪纳村主任刘永炼说,一亩桑树一年的收入在4000至6000元,是苞谷的10多倍。
所以,无论是坡上的,还是坡脚坝子上的,全组75户人家都翘首以盼这条路的修建。
开工第一天,组里的男丁自发来修路。年轻力壮又懂技术的,就去砌路基、破石;年纪大一点的就和砂浆、平整路面……
韦福奎大爷挥舞着锄头,整平路面,格外认真。
“国家给我们这么好的政策,我们要珍惜,有多少力就要出多少力。”老人很高兴地说,“乡亲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修路,虽然我年纪大了,走不了几年路,但是路通了,我们的后代才能过得更好!”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开启,“组组通”硬仗打响,实现愿望的机会到来。
笃山镇成立通组串户路建设工作小组,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全镇通组串户路共160.59公里在10月30日前完工。
“全镇现有6个施工队同时施工,我们积极引导各村自建施工队,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如果村里没有施工队,就由镇里统筹安排。” 笃山镇副镇长王福说,这160.59公里通组串户路完成后,全镇所辖12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5163户将实现通组串户路全覆盖。
眼下,一条长274米的串户路已修到牛鼻洞组山脚独居的董孔忠家门口。施工队正在热火朝天地给这条路铺水泥。安龙县委办派驻笃山镇坡老村第一书记张永方说,坡老村全覆盖通组串户路拟建里程18.67公里,现已完成硬化里程2.12公里。
目前,在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只争朝夕的努力下,全镇通组串户路硬化里程已达19.18公里,完成11.94%。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有姑娘往外嫁,不见媳妇来落脚……”这首笃山镇以前流传的歌谣,将成为历史。路通了,乡亲们都有了盼头。

丹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5238亩,带动2万多农民种植中药材,人均增收5000元,帮助7073人脱贫。图为丹寨县绿海蓝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育苗中心。

安龙县笃山镇歪纳村阿选组村民在修路。
大方箐口村:携手兴产业,转变观念摘穷帽
收了苞谷,割完苞谷草后,大方县箐口村的村民又开始忙着种油菜……扶贫攻坚秋季攻势正如火如荼,村民们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41岁的张鹏犁土犁得膀子有些酸了,坐到土坎边的石头上,惬意地抽着烟。“早上村主任张凌叫大家在经果林里套种一季油菜,下午大家就扛着锄头上坡了。以前我们都是种洋芋苞谷,只能填饱肚子。现在你看,满坡的猕猴桃、李子、樱桃。果树要3年才能见效,我们现在就种辣椒、撒荞麦、种油菜,既看到以后又顾到眼前,大家都很乐意。”张鹏抖了抖烟灰,开心地说。
箐口村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地处大方和纳雍两县交界处,山高坡陡。老人在家种苞谷、洋芋,年轻人外出务工,全村498户人家就有205户是贫困户,被称为大方县的“三最”村——最边远、最贫穷、最落后。
“茅草房屋巴掌大,一日三餐无变化。若要吃上大米饭,除非媳妇生娃娃。”张鹏说,这几句顺口溜是箐口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箐口村的变化,始于今年初村主任张凌上任。
32岁的张凌是箐口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当初家境贫困,乡亲们凑钱给他交学费。大学毕业后,张凌在贵阳创办了贵州西团动力文化传媒公司。
虽然公司发展得风生水起,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贫穷的家乡。今年初,镇领导找到张凌,希望他回乡带领村民发展。经过几番思考,张凌毅然回乡参加村主任海选,并高票当选。
要改变箐口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有产业,群众想不想发展?发展什么产业?张凌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得出的结论是:群众想发展经果林,但是钱从哪里来?种出来卖给谁?大家顾虑重重。
“必须把大家的思想观念转变过来,产业才能发展得起来。”张凌决定开办脱贫夜校,把老百姓请到村委会,为他们讲打算、算收入。张凌拍着胸脯对老百姓说:“钱和销售的事我解决,种植和管理技术我提供,但是大家得动起来,种植好、管理好。”
几班夜校下来,仍然有部分群众心中顾虑重重:种苞谷稳妥,最起码饿不着肚子。张凌进一步为这些群众算账,经果林没有收益前,如果在地里套种辣椒,一亩地可产1300斤鲜辣椒,亩产值就是2600元,再种一季荞麦,亩产值就是1600元,两季加起来就是4000多块钱。
几番思想工作下来,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但是用什么方式把群众组织起来?张凌带领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安顺塘约、黔西海子等明星村参观学习。
回来后,箐口村逐渐理清了发展思路,注册成立了村集体公司——贵州聚合同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下属8个专业合作社,按照产业规划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村里和群众的荒山、土地、资产、资金、技术等折合成股金,入股公司。公司出资金和技术、负责销售,群众出土地,负责种植和管理。收益公司占10%,群众占90%。
思路清,干劲足,箐口村的产业发展很快上了路。短短半年时间,就种下了猕猴桃、布朗李、清脆李、樱桃等果树4000多亩,还养殖了近800箱中华蜂。
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箐口村的发展蓝图在张凌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全村至少80%的土地要变成经果林。然后借助紧靠九洞天风景区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春天“卖”花,夏秋卖农特产品。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发展的思路清晰了,发展的目标明确了,发展的平台搭起来了。张凌想到了外出务工闯出名堂的老乡:“他们有眼界,有干劲,有资金,要是他们能回来一起带领乡亲们发展,箐口的脱贫致富就上了一道保险。目前,张怀举答应把饲料厂搬回来,黄虎打算把家具厂搬回来,张清鹏、张清祥、龙中海答应回来带领乡亲们办合作社。”
看到了迈步小康的希望,村里又流传起新的顺口溜:落后思想要去除,不能老是种苞谷。大家都来种果树,脱贫致富好幸福。
●各地攻势如潮
遵义市 确保深度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遵义市不断强化产业脱贫,全力推动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冷链物流“三到镇”,集体经济组织、规模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电商“五到村”,政策宣讲、基础设施、群众会“三到组”,农业产业、政策支持、利益联结机制、“三变”改革、农业保险“五到户”,确保深度贫困村每户贫困户实现“一长两短”产业全覆盖。目前,该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覆盖50%以上的贫困乡镇、70%以上的贫困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解决农民就业110万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4.5万人。
六盘水市 深化“三变”改革探索利益联结模式
六盘水市大力推进秋季攻势,预计11月底前,蔬菜、茶叶、食用菌、家禽四大产业将完成产值14亿元,带动贫困人口8706人。同时,该市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行的利益联结推广模式。重点突出深化“三变”改革,实施“三变”+城市资源+扶贫、“三变”+金融+扶贫、“三变”+旅游+扶贫等鲜活有效的发展模式。探索出资产收益扶贫、农业产业收益扶贫、共享收益扶贫、异地收益扶贫、生态收益扶贫、就业创业收益扶贫、城市服务收益扶贫、旅游收益扶贫等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既保证项目的持续发展,又保证农民的稳定增收。
安顺市 产业扶贫因地制宜重点突出
安顺市在产业扶贫方面,选准主攻产业和主攻方向,创新产供销对接机制,强化配套服务,确保种(养)得出、卖得好、挣钱多。重点推进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短平快优质产业大范围、大规模发展。大力支持关岭牛、火龙果、红芯薯、金刺梨、宗地花猪、平坝灰鹅、安顺山药、普定韭黄、六马蜂糖李等具有地域特色优势的名优产品产地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
毕节市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
毕节市突出攻坚“组组通”公路,10月底前,完成2017年4100公里的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工程形象进度50%以上,11月底前完成75%,确保年底全面完工投入使用。今冬明春,大幅调减25度以上坡耕地以及旅游景区、重要水源地、主干公路沿线等区域玉米种植面积,通过发展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带动增收脱贫。
黔东南州 “九个一”强力推进秋季攻势
黔东南州通过“九个一”推进秋季攻势。其中,包括出台一个方案,制定《黔东南州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实施方案》。打好一批硬仗,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硬仗、产业扶贫硬仗、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统筹一批资源,推动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特别向深度贫困地区和今年拟摘帽的镇远县倾斜。安排一批督查,每季度对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发挥情况进行督查评估。组织一批培训,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县、乡(镇)、村三级干部继续开展分批次分类别专题培训等。
黔南州 多种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
黔南州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按照“龙头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着力抓好菜、菌、茶、禽四大重点扶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的乡镇93个,占比88.57%;完成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215.15万亩;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到4532个,累计发展家庭农场918个。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6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1个(国家级3个),州级龙头企业206个,县级龙头企业292个,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黔西南州 40条基层组织建设措施护航脱贫攻坚
黔西南州及时出台《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方案》,从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党员作用等9个方面制定40条措施,压紧扣实州县乡党委脱贫责任,建强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堡垒,精准选派脱贫攻坚火线主力军,从严从实推动责任落实到位。通过切实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铜仁市 制度建设激发基层脱贫攻坚激情
铜仁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做好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激励工作的意见》和《铜仁市干事创业容错纠错暂行办法》,涌现出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传递了正能量,树立了好榜样。此外,印发了《关于开展脱贫攻坚大比武的通知》,对连续两年考核评价为“好”并排名前20名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提拔使用,对连续两年考核评价为“较差”档次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进行免职。同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决定》和《铜仁市干部执行力问责办法(试行)》,强化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和督促问责,进一步压实责任。(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提供)(宋洁 谢朝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