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春燕和家人搬出老家进县城。
龙春燕和家人搬迁到联山安置新区。
搬迁前务农场景。
搬迁后在联山安置新区“党建扶贫车间”上班。
搬迁前孩子上学走山道。
搬迁后孩子上学乘坐公交车。
龙春燕老家四壁透风的做饭火塘。
新家整洁温馨的餐厅。
航拍搬迁前居住的老家。
航拍联山安置新区。
搬迁前饮水需要到两里外取水。
新家厨房里用上自来水。
感谢祖国感谢党,易地扶贫搬出山;搬到联山幸福地,永远难忘党恩情。”在天柱易地扶贫搬迁联山安置新区,龙春燕一家6口和邻居一起唱起了感谢党的山歌。那充满浓情的山歌从C8栋一单元16楼2号房飘出,悠扬回荡,余音绕梁。
近年来,天柱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坚持落实“五个超前”,把交通便利、人气旺盛的联山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超前建设超市、农贸市场、学校和医院等,搬迁户直接拎包入住。
“我的新家可漂亮啦!”龙春燕高兴地说,她的新家有120平方米。三间卧室宽敞明亮,站在阳台上,颇具现代新城气派的联山移民新区尽收眼底,三十里水景长廊美景在望,门前的公交车每间隔10分钟就有一趟,不远处的超市、农贸市场等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异常繁华。龙春燕说住在这样的新房子里,心情舒畅,没有压抑感。
与新家相比,龙春燕的老家显得“寒碜”。龙春燕是天柱县社学街道办社学村白蜡坳组人。10多年来一家6口人一直挤在上世纪70年代建的半边木房子里,木房低矮、潮湿、阴暗,异常拥挤,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生火做饭,浓烟呛鼻。一家人住在深山,喝水要到两里外的山脚下去挑,孩子读书要翻山越岭跑到5公里外的学校去读,家人生病了也要爬坡过岭跑到5公里外的医院就医。这种苦,只有长期生活在深山里的她才能体会到。
天柱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和创业问题,在联山新区建成4家“党建扶贫车间”。到2019年底,将建成“党建扶贫车间”15家,可吸纳劳动力就业3000人以上,确保实现“搬迁一户就业一人”目标,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从老家搬到新家,从深山搬到城里,从糠箩跳到米箩,这全靠村干的劝说和鼓励呀!”龙春燕的丈夫杨本明说。搬迁过后,丈夫在城里跑三轮车,帮人送货,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龙春燕在服装厂上班,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的工资。一家人一个月有4000多元进账,比在老家白蜡坳的收入强多了。孩子读书可以坐公交,父母看病就在家门口。
“您看,联山新区还成立了文艺队,吃晚饭后,我们还可以看文艺表演呢!”龙春燕的阿公杨宗林高兴地说。
像龙春燕一家一样,天柱4997户21414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大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图/金可文 文/陈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