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铝独大”的传统工矿区到生态宜人的产业新城,白云区始终把生态底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近年来,该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白云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立夏时节,站在麦架河畔,云天相接的美景让人心驰神往,林水交织的秀美随处可见,群众依水而居的幸福生活照进现实。
这番景象成了谢天歌微信朋友圈中热捧的“心头好”。作为白云区河长制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对这里再熟悉不过,每每到此开展沿河督查巡查,免不了随手拍下身边美景,再分享至朋友圈。
“白云区共有16条河流、17座湖库,其中麦架河是全区水流量最大的河流。”谢天歌说,近年来,得益于白云区粑粑坳片区污水治理提升改造项目、麦架污水处理厂项目、麦架河截污工程治理项目等一批又一批环境治理工程的推进,原来一条条“臭水沟”变成了如今碧波透亮的清水河,大大提高了区域水环境质量水平,营造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不仅如此,基于“智慧白云—时空大数据平台”数字底座,白云区绘制所辖16条河流、17座湖库水域专题图层,并根据责任清单建立巡河体系,自主完成了“智慧白云—清清河道”应用系统PC端和移动端的建设并上线运行。“这里面可以看到全区224个排污口基本信息、32个重要河段监测点水质监测信息,囊括了全区在建污水处理厂的项目施工信息,以及已建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质指标。”谢天歌说。
“河长巡河时,若发现垃圾倾倒和污水排放等问题,据实填写巡河台账,能现场解决的,自行作出事件处理,反之可选择上报,把情况推送给所属责任单位;区河长办将通过系统,实时督促整改单位按期整改、审核销号,实现问题闭环管理。”在谢天歌看来,河长采用“手机巡河”,每一次去都有定位,还要拍照填报,系统对发现问题的交办、受理、处置、办结等均有时效记录,不仅方便高效,而且增强了河长履职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借力大数据,肩上的负担轻了,但责任一点没减,白云区对后续的常态化环境保护从未放松。按照要求,区级河长巡河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区级责任单位、乡级河长每月不少于一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不少于一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白云区坚守生态底线,紧紧围绕省、市各级工作部署,从严从实、保质保量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环保设施网络不断夯实。白云区大气、水、噪声、土壤、固体废物、辐射等方面环境管理均完成网络化建设,建成投用城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环保设施。
环境保护执法不断加强。成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及监测队伍,围绕环境执法、大气环境、固危废规范化管理、环境安全风险等方面严格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巡查排查,全天候守护生态环境。
在此基础上,白云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等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以2022年环境指标为例,白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6%;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和夜间监测总点次达标率均为100%;麦架河、小湾河、宋家冲河流域治理成效持续巩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面加强靛山、青山等生态修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5.8%。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泉湖公园,拾阶而上,移步换景,草木葱茏,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成为白云区生态城市文化旅游又一新名片;马鞍山公园约6000平方米的林下开放共享绿地是游人踏青的好去处,大家可以在绿地上搭起帐篷,或席地而坐,或奔跑嬉戏,体验这片美好的绿色空间……
“这里太美了。”“住在白云很幸福。”群众的口碑是实实在在的“功勋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