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贵州生态
梵净山交出靓丽“成绩单”

5年前的7月,梵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年来,铜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严格遵守申遗承诺,全面加强对梵净山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形成了山、水、林、草、田和动植物相互交融的多样化生态环境。如今,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价值更加彰显,大保护的生态系统不断完善,惠民生的发展格局不断形成,生态化的产业链条不断健全……

群峰竞秀,绿水潺潺,黔金丝猴自由嬉戏,冷杉屹立历经万千年风霜……夏日的梵净山,犹如一段绿飘带,在武陵群山中格外亮眼。

2018年7月,在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铜仁梵净山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贵州省第4个世界自然遗产,并且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独立申报的世界遗产。

曾经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梵净山,自此声名远播。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梵净山保护管理作出重要批示,铜仁备受鼓舞、备受鞭策,进一步坚定了保护好管理好梵净山的信心和决心。

5年来,铜仁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梵净山保护管理全过程,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力推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持续保护、永续发展。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梵净山脚下,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内,一岁多的黔金丝猴“黔宝”在救护中心的运动场内奔跑、跳跃,救护中心负责人杨伟仔细观察着它的生长状态并记录在册。

梵净山作为黔金丝猴的唯一自然栖息地,有黔金丝猴800余只,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因此被誉为“地球独生子”。

“梵净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于1990年,主要开展黔金丝猴救护、饲养及繁育研究、野生动物伤病野生动物救护等工作。”杨伟介绍,“黔宝”是这里自2018年以来成功繁育的第三只猴宝。

自2018年开展系统统计以来,梵净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累计开展救护工作165次,救护黔金丝猴等34种重点珍稀野生动物,成功繁殖三代黔金丝猴。现救助繁育的黔金丝猴达到7只,人工迁地繁育种群得到了壮大。

在不远处的凯文村,建有20亩的黔金丝猴食源基地,主要栽植小叶女贞、桑树、桃树、李树、扶芳藤等。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杨乔文说:“小叶女贞是黔金丝猴非常喜欢吃的食物,这个基地主要是满足黔金丝猴繁育研究中心建设和黔金丝猴人工繁育研究工作中黔金丝猴食物保障,进一步丰富黔金丝猴的冬季食谱。”

世世代代保护黔金丝猴,如今已成为梵净山周围群众的共识。5年来,铜仁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承担起保护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及其原真性、完整性不受破坏的责任和义务。

实施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四个一”工程(建设一个集繁育、驯化、科普为一体的科研基地,建立一个黔金丝猴繁育研究中心,组建一支专业科研队伍,壮大一支人工迁地繁育种群)。完成新一轮黔金丝猴本底资源调查,全面摸清黔金丝猴野外生境和种群结构现状,发现黔金丝猴新的野外行为活动规律。

同时,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成立6个科研小组,开展梵净山生物多样性研究,共发表论文212篇,出版《梵净山鸟类》《梵净山小型兽类》《梵净山地质》等系列丛书15部。

组织实施梵净山冷杉等极小种群拯救保护工程,对梵净山冷杉的生境和种群结构进行全面系统调查,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和迁地繁育。启动实施梵净山植物种子资源库建设,持续推进梵净山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子收集、管理、培育等工作。

目前,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达97%,7150多种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日益优化,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分别比原名录增加13种、46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作用充分发挥,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生态保护意识深植人心

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太平镇管理总站河口管理站,翻开林管员队长张树成的巡护记录本,里面记录着他和队友们每天进山巡护的详细信息,厚厚的记录本,每一页都是他用脚步丈量梵净山保护区的印记。

张树成坚守梵净山20多年。一身迷彩服、一把弯刀、一根竹竿、一本巡护记录手册、一个行军包就是张树成的日常巡林装备。

在梵净山,像张树成这样默默无闻的守护者还有很多。5年来,铜仁制定并严格执行《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支持梵净山生态法庭、生态环保检察室充分发挥作用。编制《梵净山保护规划》,创新建立梵净山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五级网格化管理制度,构建数据化管控体系;完成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勘界立标工作,设置界碑界桩1400个。

建立梵净山区域执法协作、资源管理联动、社区共管共建三大机制,强化协作联动和共管共建共享。成立梵净山区域党建联盟,创建“梵净山红·生态先锋”党建品牌,切实做到组织联建、生态联管、治理联抓、产业联动。

同时,以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为依托,对梵净山区域水文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进行持续监测,打造集科研、监测、应用、示范与共享一体的生态站监测网络。

截至目前,梵净山区域内共建设水质监测点15个、河床监测断面37个、气象站10个、森林监测样地31个、红外相机监测点420个、动物视频监控系统4套,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系统、翔实的科学依据,全力打造梵净山生态站监测网络。

2019年11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发布公告,将编号为“21502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2023年6月,梵净山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与科技部公布的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拟命名名单。

现在,梵净山成了铜仁最靓丽的品牌、最有标志性的IP。铜仁人民为梵净山而骄傲自豪,为保护梵净山献计出力、添砖加瓦。各方凝聚的保护梵净山的高度共识,成为保护梵净山最深厚的力量、最坚实的基础。

生态惠民场景丰富多元

夏日傍晚,梵净山下的云舍村草木苍翠,云霞满天,美不胜收。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流连忘返。

距梵净山仅13公里的云舍村,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近年来依托梵净山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做强乡村旅游业,让当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谁能想到这个过去祖祖辈辈都在有限耕地上艰难“刨食”的村落,如今成为无数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

5年来,铜仁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依托梵净山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推动绿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挥梵净山龙头效应,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充分释放梵净山的生态效益、品牌效应。

2019年以来,梵净山生态旅游区入园人数达510余万人,旅游收入13.2亿元;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梵净山,作为《时代》周刊报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列入全球28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梵净山不断在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寻找平衡,并不断营造生态惠民场景。投入资金200万元开展“节能改灶”项目,购置电磁炉5500余套对遗产地及缓冲区内农户进行全覆盖发放,改变群众传统生活方式,持续巩固生态资源保护成效。

探索发展“林下经济”,依托梵净山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黄精、淫羊藿、梵净山铁皮石斛等中草药和食用菌种植。研究推广中华蜜蜂梵净山亚种养殖,建立梵净山区域中蜂养殖示范基地和梵净山品系中蜂种质资源保育基地,促进梵净山科研成果与生态经济产业深度融合。

打造梵净山“生态鱼、生态水、生态茶、”等系列生态品牌,“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山净水·泡茶好水”“梵净抹茶·香溢天下”等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梵净山生态产业链逐步形成、日益壮大。2021年10月,江口县太平镇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县域GEP核算指标体系,创新用好我省首个“生态账户”,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广大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梵净山原居住人群及周边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

梵净山的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价值正逐步转化为经济价值。接下来,铜仁将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专家访谈

7月6日,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5周年恳谈会在江口县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在梵净山麓共赏山水之美、共议遗产保护、共谋合作发展。

李江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

2016年,我们来到梵净山进行前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调研,2018年成功申遗后我们再次来到梵净山,发现梵净山保护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地保护力度更大、保护机制愈加完善,相关部门管理水平也有很大提升,群众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历史上,梵净山就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有保护自然历史文化的传统。通过申遗,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和珍贵动物栖息地的价值。如今,梵净山正在成为中国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引领我们向世界传达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梵净山也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通过核心区、缓冲区及外围区的划分,梵净山分别采取不同级别的管理与保护制度。核心区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价值和价值保护,而这里面也有很多展示的内容,游客可以进去参观,体验关注生态保护的成果;缓冲区更多的是展示和展览,达到对社会公众的科普和宣传效果;外围区则更关注优越的自然环境如何改善当地群众生活,如何带来经济效益。

这样一个世界品牌的产生,不仅推动了梵净山周围生态经济的发展,还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我相信,只有每个人参与保护梵净山,这个世界自然遗产才会被保护得更好。

刘保党(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这5周年对于梵净山来说是不平凡的5年。

首先就是生态执法。这是非常大的亮点,比如说梵净山的刻字上了法庭,引起了全国的巨大反响,这意味着游客只要你去保护我们就会欢迎你,而如果你是去破坏,那么只要一丁点的痕迹我们都能看得到,都能绳之以法。

其次是保护离不开合理的利用,是非常好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循环关系。要做好保护,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这是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基础,类似于寨沙侗寨这种类型的发展模式就非常好,只有这些村寨和社区发展好了,得享了生态红利,反过来才会更有信心更加珍惜这个资源。

目前,梵净山正在考虑两件大事:黔金丝猴保育问题;梵净山冷杉的人工驯化和养护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在科研的领域上迈向了更深的一步,相信梵净山在这样的科研支撑下会走得更远。

肖时珍(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对于世界自然遗产而言,如何保护和发展始终是一个难题,但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难题。

我觉得要协调好保护与发展,首先就是要做好严格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我们现在其实做了很多很有成效的工作,接下来可以对照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梵净山的决议中,关于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论述,其中满足世界遗产评价标准的第十条,也就是关于生物关系激励的标准,基于这个价值所呈现出来的包括独特、珍惜、濒危的物种,以及它们的栖息地等等,都是我们要纳入的重点保护对象。

要如何来保护好这些价值?我们可以思考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世界遗产地及周边社区还有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我觉得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哪些区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项目,针对具体的项目来开展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和评价,由此来评估一些项目能不能实施?如果能实施,如何消除其对自然遗产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发展,再反哺自然遗产的保护。

任晓冬(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梵净山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人们保护意识还十分不足。

我是1991年研究生毕业就到了梵净山,在山上住了3年做基础研究。当时人们对梵净山的保护意识还十分不足,很多行为对自然环境破坏很大。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及出台严格的保护措施,持续加大梵净山保护力度。对比30年前,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经济做了非常大的支撑,江口县获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金字招牌,印江自治县也在积极申报。两个地方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利用保护的资源价值促进经济发展。

梵净山最大的成功就是转型,铜仁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利用梵净山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蹚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绿色致富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