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第二期“头雁”班开班,学员们认真听课做笔记。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如何让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领头雁”队伍为乡村注入人才动力?贵州正利用培训“头雁”项目形成惠及乡村产业发展的“雁阵”。
从2022年8月起,贵州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陆续在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校开班。这些扎根乡村、服务基层、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典型代表通过层层筛选参与培训,成为带领乡村发展的“领头雁”。
“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博士、硕士,有的是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市县乡镇人大代表,省市级劳模、最美劳动者、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有的是种养能手、优秀致富带头人,带动能力强,热衷联农带农,都是贵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中的佼佼者。”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负责人介绍,“头雁”培育不是一个简单的集中培训,还有后期的导师一对一指导、学员互访、老师回访指导等,全方位让学员得到“真材实料”。
两年来,我省共获批培育“头雁”1500人,中央资金支持3000万元。通过公开遴选方式,确定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4所高校为我省“头雁”培育机构。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头雁”培育15期,培育“头雁”1500人,全面完成培育任务,学员满意度测评达98%以上。
“总的来说,贵州培育质量高、成色足、效果好。通过培育,让‘头雁’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能力,让‘头雁’联农带农、强农兴农。”农业农村部对我省“头雁”项目给予充分肯定。
多方面助力学有所成
贵州省对“头雁”培育工作高度重视,根据“头雁”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接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培育学员,同时,出台各项配套政策,强化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撑,全力支持“头雁”产业发展。
在培育主题上,贵州一直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贵州是茶产业发展大省,全省300多万农民以茶为生、因茶致富。“贵州绿茶”“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雷山银球茶”等一批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出台《推进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其中就包括推动贵州茶产业建成超300亿元产业集群。2022年以来,贵州“头雁”在浙大的培育班聚焦茶产业,量身打造了全国首批茶产业的特色专题班,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取经。
“我们在之前茶产业的发展中,创新性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科技融入、品牌建设缺失、标准化缺失等均是我们与浙江茶产业的差距。浙大设置的从种到产再到销的课程,系统、完整地给我们做了一次知识洗礼。”2023年9月,贵州省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浙江大学第一期“头雁”班正式开班,在茶专业的培训上,学员们纷纷表示课程“干货”满满,让人受益匪浅。
“我十分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学习完成后,将会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真正起到带头、引领的作用。”学员代表余必川坚定地说。
“我是一名返乡创业者,也是一名传承三代的苗族茶人,一直致力于带领村民推动脚尧村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努力推广‘雷山银球茶’这一雷山县地标产品。”贵州“头雁”班的学员代表杨胜明说,他将继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产业发展中。在回乡实践学员互访阶段中,他也与其他“头雁”和授课导师保持联系,让茶产业发展与时俱进。
多部门联动保驾护航
2023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贵州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开学典礼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农业农村部、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负责人共同出席本次开学典礼,与来自贵州省共100余名“头雁”同学齐聚一堂。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头雁项目始于培训,却不止于培训,突出一个“育”字,导师们会将“头雁”同学“扶上马,送一程”,助力“头雁”全方位发展,强化服务手段,深度提升项目支持力度,让各位“头雁”同学实实在在上大学,成长成才。
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因材施教,为保障“头雁”顺利起飞,无后顾之忧,贵州省还在资金投入上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另外,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协同财政、金融等部门密集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着力解决经营主体破解融资贵、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强化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撑等政策。同时将“种粮贷”“富民贷”“农机贷”“黔菌贷”“贵果贷”“贵椒贷”“黔猪贷”等7个产业贷也作为支持“头雁”项目的优惠政策。
此外,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还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国内重点高校,协同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等,共同探索建立以高校、学院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打通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融入贵州农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培育项目后期,贵州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组织引导“头雁”联农带农、兴农富农,通过直接带动、辐射联动、服务拉动等方式,支持“头雁”带领周边农民学技术、学管理、闯市场,整合优势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建立资源共用共享机制,提升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和抵抗风险水平,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从而推进乡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多学科聚力学以致用

“头雁”导师团回访指导。

在西北农大导师团的指导下,学员能力不断增强。
“在华南农大乡村振兴‘头雁’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理论知识和现场教学,了解了一线城市农业发展方向,认识到农业生产托管会是未来农业服务的一个重要经营方式。”玉屏兴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灿说,“头雁”计划让他受益匪浅。
“头雁”培育项目不同于传统的农民教育培训,是通过“四个一”的培育模式(即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对乡村产业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使“头雁”项目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聚焦粮油生产、重要农产品供给和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贵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航“头雁”,在“头雁”的带动下,形成“群雁”齐飞的贵州“雁阵”,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参与贵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的国内知名高校均充分发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齐全的专业门类优势,利用信息化远程教育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精品课堂,创建特色教育。
贵州正着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与乡村建设发展相协调,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头雁”项目的实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搭建了起飞平台,引导“头雁”人才带头发展家庭农场、成立合作社、创办企业,组织带动农民群众由“单打独斗”转向“团队协作”发展。提升“头雁”人才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让越来越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产业人才向乡村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真正实现“头雁”领飞,“雁阵”齐飞的良好局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头雁”在乡村振兴的天空翱翔,多彩贵州在绿荫中愈发宛如画境,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黔岭深处徐徐展开。
导师领航 “头雁”领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导师团助力贵州农业发展

2023年9月17日,贵州省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浙江大学第一期“头雁”班正式开班。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1月5日至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头雁”导师团一行16人,分3个团队,到我省9个市(州)开展回访指导活动。导师团在回访中解决“头雁”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员提高认识、拓展思路、壮大自身产业,增强学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切实激发乡村振兴人才活力,进一步提升“头雁”学员农业产业发展和孵化带动能力。
2023年,我省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要求,通过公开遴选方式,确定780名“头雁”学员分3批前往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体验式、定制式、孵化式培育,培育分为线下校内集中培育、线上学习与返岗实践、校内集中培训等三个阶段。
目前,三所高校均已完成第一阶段集中培育,此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导师回访属于培育的第二阶段,后续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也将组织开展导师回访。
帮带辅导 学员受益匪浅
“以前我自己对茶怎么去种?怎么把它加工好?通过什么方式卖到市场上去?怎么让消费者喜欢上贵州茶?思路上陷入瓶颈,只知道一味埋头苦干去做事情。”学员黄峰说,与老师、同学们交流之后,打开了眼界,产品规划更加明确。
黄峰是2022年度浙江大学第一期贵州“头雁”培育学员。一年多来,他将学到知识运用在茶产业规划、品牌打造、质量提升上,茶产业取得良好的效益。
此次回访,“头雁”导师一行,深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养殖棚舍、农户家中,开展了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现场指导。同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为学员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的缩影。“头雁”学员们敞开心扉谈发展、说问题、提建议,专家们知无不言讲知识、明道理、出良策,共话产业发展,共谋乡村振兴……
在回访期间,导师团还与多名“头雁”学员召开座谈会,发挥导师实践指导作用,及时解决“头雁”学员在产业经营管理、产业技术应用推广、产业壮大发展实际中面临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学员的产业发展。
座谈会上,王征兵等多位专家教授分别针对“头雁”学员生产、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了把脉和问诊,面对面地对“头雁”学员进行指导,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让在场学员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据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完成贵州省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农村经营管理、生态畜牧、蔬菜、食用菌和中药材等5个专业第一阶段培育任务。目前,“头雁”学员正在第二阶段线上学习与返岗实践学习中。为保证培育质量,加强对“头雁”学员学习的指导,解决他们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头雁”学员进一步壮大自身产业。
回报家乡 助力乡村振兴
“在培育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从一名普通农业带头人到‘领头雁’的转变。”安顺黔百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伍钢说。
伍钢是2022年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二期贵州“头雁”培育学员,一年多来,他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企业生产中,将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带领群众致富。
“我将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发挥好孵化带动作用,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学员张晓飞表示,将西农大所学的知识技能发挥作用,带动周边的父老乡亲一起参与产业发展,做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让家乡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张晓飞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年第一期学员,学成归来后,带着先进的菌类种植技术,他在汇川区团泽镇和平村、大坎村新建食用菌种植基地2个,面积共计50亩,将解决周边30余名群众的就业问题。
学员们纷纷表示,导师们的到来帮助他们理清了产业发展思路,梳理了产业发展实际问题,提升了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表态一定会鼓足干劲,壮大自身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将以此次头雁项目为契机,加大技术人才培训力度,组织引导‘头雁’充分发挥联农带农、兴农富农作用,支持‘头雁’带领周边农民学技术、闯市场,为乡村振兴领航起飞。”遵义市汇川区农业农村局农业股工作人员郑娇表示。
“‘头雁’项目与其他传统培训项目最大的不同,就在一个‘育’字,始于培训、不止于培训,着眼人才、落脚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美好局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委员、培训中心主任汪月琴介绍。
团结互助 做大做强产业
“我们期待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各头雁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互利共赢,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学员张群说。
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为了确保“头雁”培育的质量、效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还将为学员量身定制“一揽子”扶持方略。成立了“头雁”发展联盟,建立了“头雁”产业发展专家工作站。
该联盟平台致力于在贵州省内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秉承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旨在通过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目标。
“组成‘头雁’联盟,大家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组团发展,共同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导王征兵说。
“我们成立了‘头雁’联盟,建立了技术信息平台,邀请导师们入驻,‘头雁’的技术问题、遇到的难题,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向导师请教。”学员张群表示:“有了导师的指导,我们坚定了信念:一定要带领大家干好贵州农产品特色产业,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