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省人大代表,贵阳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练川代表仔细研读报告、倍感振奋,就如何打好绿色生态牌、走好绿色发展路进一步理清思路。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练川认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贵州作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一系列绿色发展的成果逐渐显现。贵阳市、清镇市、荔波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贵州省赤水河流域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生态示范区、遵义市湄潭县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练川代表认为,“只有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才能不断厚植产业发展绿色底色。
”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是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的战略定位。练川代表认为,促发展争在朝夕,好政策重在落实。要以中央生态环保督查反馈的问题整改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为契机,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问题从严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三磷”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加快补齐完善城乡、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加强环境隐患排查,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双碳”工作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锁钥,在练川代表看来,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不断提高产业“含绿量”,加快推进循环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产业,加快实施重点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同时她还提到,要以“无废城市”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打造绿色环保产业链。
在持续筑牢自然生态屏障方面,练川代表认为,要深化绿色贵州建设,推动国土绿化由“规模化”向“精细化”转变,强化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从山顶到湖泊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推进重点流域水土流失攻坚治理,实施重点流域水源涵养工程,大力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与建设;加大对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受损区域的保护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