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伴随关税与政策不确定性,但商品贸易量将逐渐稳步上升,跨国经济活动成为常态,催生大量应用人才国际协作需求。”7月25日,在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项目“中泰民办高校应用型复合人才高质量发展对话”活动上,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主任谢颙丞表示,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培养更多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谢颙丞作主题演讲
谢颙丞说,从应用型高校角度看,国际化人才是指能够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国际工程项目、国际贸易与投资,具备区域国别专业知识和国际化实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谢颙丞引用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案例,剖析了当前国内应用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挑战,如政策的支持、落地与衔接力度不够,前沿办学理念、战略规划与人才培养的再定位,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程度不够,企业与应用型高校对接不足导致产教脱节,企业“走出去”的产教融合项目和资源有限等。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建议,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RCEP等国家战略,紧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与跨国企业、国际组织、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共建国际化产业学院、国际实验室、海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国际化职业标准、课程体系与教材,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学生参与真实国际项目,如国际工程、国际贸易谈判,提升实战能力。
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人才体系。丰富培养层次,形成涵盖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完整人才培养链;培养满足全球细分市场需求的人才;积极引入并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升学生国际职业竞争力;探索与国际知名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项目。
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声誉。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应用型专业和品牌项目,吸引全球优秀生源和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国际教育联盟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声音,贡献智慧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