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数字时代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如期举行。论坛现场,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志宏向来自海内外的参会人员介绍了学院“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杨志宏表示,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国际化办学摆在重要战略位置,以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服务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为目标,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增强国际教育事务参与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朋友圈”。
自2018年以来,学院逐渐拓展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与美国、瑞士、柬埔寨、泰国、哥斯达黎加、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的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先后创建了柬埔寨亚龙丝路学院、哥斯达黎加丝路学院、巴基斯坦中巴丝路学院。招收了来自孟加拉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也门、哥斯达黎加、巴基斯坦等8个国别近180名国际学生。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志宏
2022年11月,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标准获巴基斯坦信德省职教局及职业教育委员会的权威认证书。该专业教学标准应用于我院合作院校苏库尔省立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学生培养,并作为巴基斯坦信德省强制性标准在当地职业院校推广应用。
杨志宏表示,继“走出去”后,学院又在不断地探索中开启了“引进来”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2022年3月,学院与美国贝佛大学开展中外合作举办的大数据技术专业专科教育项目获省教育厅批复,并成功通过教育部备案,现已完成招生并正式开展合作教育教学。国际化办学的“双翼”建设,使我院成为了贵州省既真正“走出去”、又实现“引进来”的高职院校“先行者”。
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领域,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创新双元制校企共建共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深化产教融合,签约了“德国双元制三方战略协议”,联手推动“双元制”国际化职业教育进程,打造“中德(AHK)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论坛现场
学院以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转化、再输出为目标,面向新能源领域电气自动化专业,举办了中德AHK订单班。以项目引导制、活页式教材创新和师资技术与教学水平提升为核心,制定本土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及双元制课堂教学工作手册式教材。此外,在课堂上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以学习小组形式组建工作团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的德国双元制 “六步教学法”进行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了中德“双元制”的本土化。
杨志宏表示,学院在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本土双元模式,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将持续发挥AHK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院相关专业教学改革进程,更加有力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聚焦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学院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电力巡检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资源配置上,建设太阳能感应灯生产性实训中心、电力智能控制实训室、电气技术实验室、PLC及其应用实训室、电机及其控制实训室等实训资源服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瞄准岗位需求,通过课程重构,实现课程模块与技能证书对应。同时,为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开设《电机及其与运行》《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气设备控制及PLC》《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建模》《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等课程。
学院依托中德AHK新能源实训中心,“引企驻校”,与贵州万家灯火电气智造工程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打造成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实训体,实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业与产品的合一,促进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该项目已获贵州省“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立项、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立项,目前正在建设中。

论坛现场
此外,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与国内、国(境)外友好学校之间交流互访,参与国(境)外校企职业教育国际化结对或联盟。
自2017年以来,学院累计派出 133 名学生参加“千人海外留学计划”;2022年,参加第73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获1项金奖、2项银奖,参加第13届IIIC国际创新发明竞赛,荣获2个金奖、1个银奖等。首批柬埔寨亚龙丝路学院学生经过近四年培养,35名通过汉语相应水平考试,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目前大部分学生已在柬埔寨当地中资企业就业。
杨志宏表示,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品牌链”的精心打造,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及国际声誉的提高,国际化办学已成为学院一张靓丽的名片。
未来,学院将紧扣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开展更加务实的教育合作、更加深入的区域间人文交流、更加密切的国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培养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