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录入、扩增、试剂准备、样本处理……自9月16日正式投用以来,位于贵阳市白云区云环东路铝及铝加工基地5号厂房的白云区气膜实验室内,每天都是环环相扣、忙碌有序的状态。
那么,截至9月24日,这里的检测量如何?人员配置有何措施?物资保障是否完善?又有什么感人的幕后故事?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了解。

截至9月24日,累计核酸检测130845管
记者了解到,白云区气膜实验室有两组共计6个气膜实验仓,核酸提取仪40台,PCR扩增仪66台,预计每日(24小时)检测样本能力约30000管,截至9月24日,累计核酸检测130845管。
“目前气膜实验室共有工作人员124人,其中白云区工作人员23人,贵医白云分院医护人员6人,志愿者12人,云南援筑团83人。”白云区气膜实验室专班指挥长、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建柳告诉记者,为做好气膜实验室的管理及保障,为核酸检测提速增效,主要采取了第一时间建立临时党支部并牵头组建工作专班、每日总结会制度、第一时间成立气膜实验室服务专班并派驻志愿者队伍提供服务等有效措施,从而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各团队间的磨合,全方位保障气膜实验室的正常高效运转。

记者了解到,在餐饮住宿、物资配备、交通出行、检测保障等方面,白云区还为实验室团队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按照气膜实验室专家意见足额配备保障防疫物资。截至9月24日,累计提供医用类物资34类共33618件,办公类物资43类共2067件,生活类28类共2021件。
战疫有我,点滴星火汇聚成光。在白云区气膜实验室里,每个人都在积极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我想为大家出份力。”
9月24日凌晨3点,当城市还在睡梦之中,杨俊已经穿戴好防护服、口罩、面罩、手套,行走在实验室各个角落进行消毒作业……这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繁琐”流程,现在已经被他牢记于心。
自白云区气膜实验室后勤专班成立以来,身为党员的杨俊自告奋勇承担起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垃圾清运、环境消杀等工作。每天奔赴在垃圾清运和环境消杀的路上,循环往复、从未缺席。
杨俊来自白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于从事环卫工作多年的他来说,清扫、托运、消杀,这些原本操作多年的工作,现在却变得复杂不少。

“每天在管控专家的严格指导和督导下,充分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和医废垃圾进行分类、消杀后装车拉往垃圾中转站,再按规定进行分类处置和专业处理。”杨俊说。
中午12点,杨俊忙完手头的事宜终于可以停下来歇口气。面对比平时更加辛苦的工作,性格开朗的杨俊直言,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能为大家出份力就够了。
平凡的岗位,无需多言,杨俊用默默的坚守和付出,奏响了一名普通环卫工作人员最美的抗疫之音。
“我可以再搬一点。”
陈庭源是白云区艳山红镇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来到实验室服务保障专班物资组以来,一直坚守岗位,时刻保障实验室核酸检测的物资配给。他就像个陀螺一样,每天“旋转”于供需对接、运送物资、水电保障等工作中。
实验室刚建成时,人手较为紧缺,陈庭源就带头负责防疫物资的装卸工作,无论多晚,都会把实验室和同事们需要的医用物品、生活用品、办公用品搬运回来,仅此期间,就为气膜实验室提供防疫物资22个品类共计17140件,工作物资11个品类共计1512件。

“我所做的一切均是本职工作,做好分内事,为抗疫一线的实验室团队做好保障工作,我就感到非常光荣和有成就感,我始终觉得只要自己能再搬一些物资,就能为提高核酸检测效率、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出一份力。”陈庭源说。
记者手记:小事见大爱,平凡多感动。白云区气膜实验室的幕后故事仅仅是辖区疫情防控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暖心的故事在不断上演,不论是医护人员、各级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还是志愿者,正是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为我们的城市绘就了一抹温暖的底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