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屋子半间炕,三代人挤一间房”“雨天满地水,屋里能养鱼,院里能养鸭”……这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城镇居民平房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住房制度仍是福利分房,住房还处于“统建、统配、低房租、高补贴”的状态。那时候,人们的住房观念也是“等、靠、要”,即“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向单位要房”。
分的福利房也多为“筒子楼”,比平房没好多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由于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因此而得名。
“我们一家3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一间房,这间房包含所有功能,煤油炉子就是厨房,痰盂就是厕所。很多人把蜂窝煤炉子放在过道。”四川省成都市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回忆。
筒子楼里面积狭小,洗漱间、厕所甚至厨房都是一整层楼共用,拥挤程度可想而知。厨房共用还好说,顶多是做饭时锅碗瓢盆齐奏“交响曲”,但每天早晨洗漱、上厕所要排长队,有时等上半小时,让人苦不堪言。
“1985年国家对城镇住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地方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2至4平方米。”原建设部副部长杨慎对当年的调研数据印象深刻。人口越来越多,新增住宅面积却跟不上,结果就是一家三四口人,甚至老少三代一起吃住、生活,成了全民蜗居。
80年代中后期,城市出现了新建的楼房居民小区。每家每户开始有了室内厨房和卫生间,筒子楼逐渐被单元楼取代。
单元楼相当于西方的公寓,指设施相对完备,自成体系的独立房子。住户除了出入自己的单元,无需和别人共用空间,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到了90年代,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破冰,一批房地产企业和商品房的出现,让城镇住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993年,已是四川省宜宾市副市长的樊建川决定辞职“下海”,到成都等地做房地产开发。
福利分房制度正式结束是在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中国的住房分配完全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
进入新世纪,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各种类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追求宽敞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所在楼盘的商圈建设、学区建设、交通建设等配套设施。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8年至2017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85万亿元。樊建川认为,我国住房市场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民众居住环境,并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从福利分房到贷款买房,中国人逐渐转变了观念。如今,房屋、房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不论房子怎样变化,现在的人们都不愿回到以前那种蜗居年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