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农村:从土坯房到小洋房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房屋,大多是土坯房,既不防潮,也不坚固。下大雨时不仅有可能漏雨,有的土墙被水泡久了,还有倒塌的危险。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砖和石头成为盖房的新材料,但砖的成本高些,用得也少。而在90年代,大家盖房开始大量使用青砖和红砖,也有一些人开始使用水泥抹墙。

  不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先后推倒了老房子,建起了砖墙的大瓦房,家住山东省莱西市的王国林也是其中之一。“那个年代的农村流行盖四间大瓦房,房屋设计也比以前进步了很多。”王国林说,当时建房子都要求大门大窗,这样屋子里光线比较充足。

  2000年后,农村的房子越来越高,装修也更加时尚,农民对住房的追求已经从简单的住,慢慢变成了享受,楼房甚至别墅也不再鲜见。2005年,王国林将老房子翻新,盖起了两层的小楼房,并开了一家小超市。

  像王国林这样居住条件“一步到位”的农村居民,正越来越多。然而,在一些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年久失修的砖瓦房甚至土坯房依然存在,农村危房改造势在必行。

  作为全国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贵州省在2008年就率先开展了相关工作。

  然而,山上的危房一间间改造起来并不简单。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将建筑材料运上山成本高昂,山上村民居住又相对分散,于是,当地政府找了另一个办法——集中连片安置。

  从贵州省思南县凉水镇红岩底村的山脚往上看,几排布局整齐的民居在青山绿树中显得格外醒目,红色木板做墙,白石灰刷檐,红白相间、绿树相衬,小山村俨然就在画中……这是红岩底村农村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当地89户村民长期受山体滑坡影响,政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将村民整体搬迁至此。

  “祖祖辈辈想住新房的愿望实现了。”红岩底村村民罗福柔说,一条安装着太阳能路灯的水泥路环绕几十栋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房屋,村前还有近2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

  随着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乃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的人居环境大为改进。其中,“厕所革命”就是乡村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有力注脚。

  “小厕所、大民生”,蚊蝇肆虐、污水横流的旱厕曾是农村厕所令人头疼的难题。

  吉林省珲春市英安镇甩湾子村村民王秉良是“厕所革命”的受益者。他家以前的旱厕,不仅卫生条件差,距离房子还有些远。“我妻子身体行动不便,出去上厕所必须有人搀扶,为此我都不敢长时间外出。”王秉良面临现实困难。

  2016年秋季,甩湾子村里率先为有迫切需求的村民进行厕所改造,王秉良一家在政府的资助下,一分钱没花就用上了干净的室内冲水厕所。“现在上厕所方便多了,我也可以安心外出干活了。”王秉良说。

  “到2020年,我国农村厕所污水治理率要达到70%以上的目标。”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说,既改厕所的“面子”,也改厕所污水后段处理的“里子”,才能有效解决农村主要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