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动态要闻
遵义:好生态支撑 绿色经济壮大

现有林地面积29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自2020年全面启动国储林项目建设以来,遵义市46个项目获银行授信182.8亿元,授信面积292.8万亩,到位资金102.4亿元;完善绿色产业链,深入推进贵州和平、正安、习水经济开发区开展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打造一批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产品……“十三五”以来,遵义各地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在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的同时,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让好生态支撑起绿色经济。

凤冈:抓实林下经济高效发展

时下,走进位于凤冈县何坝街道的信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林下基地,一丛丛榆黄菇长得正旺,引得周边不少市民群众前来基地采摘体验。在凤冈县的绥阳镇茶寿山森林康养基地,近段时间以来也是游客络绎不绝,呈现“爆满”景象。

近年来,凤冈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森林资源潜力,围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康养等林下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2022年,全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30.56万亩,共培育各类经营主体45家,年产值6.39亿元,每年可带动1000人以上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良好的生态优势正在逐步释放经济价值。

不断增绿扩林。抢抓政策机遇,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行动、国储林建设、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育林工作,持续增加森林面积。目前,该县林地总面积达1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58%。

落实林长管林。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压实以党政领导负责的林业资源管护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构建起县、镇(街道)、村(社区)、护林员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将产业发展、森林防灭火、林业资源管护等与林长挂钩,形成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森林资源发展、保护、利用网格,实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目前,该县共有县级林长37人,镇级林长114人、村级林长125人、末梢林长1223人。

精选产业富民。按照“保护优先”原则,依据各乡镇资源禀赋,大力推广以“林—茶、林—药、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林禽、林畜产业带和中蜂产业带,努力形成一定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林下种植养殖业;依托“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等优势,扎实推进森林度假康养、森林医疗康养、森林瑜伽康养等产业发展,打造集森林观光、度假、养生、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森林康养小城,大力发展林旅康养产业。目前,全县林下种植品种达19种,有林畜0.8万头,林禽50万羽以上,已建成精品森林康养基地2个,标准森林康养基地3个,森林景观利用面积15万亩,社会综合林旅康养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发展。

找准路子购销。扎实推进本地林业产品“七进”活动,推动行政机关单位食堂采购本地林产品以及超市、社区生鲜门店建立林产品直采基地,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确保随产随销。通过与大企业开展合作,签订生产销售协议,实行订单化生产。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加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力度,切实做好招商推介和展示推销,推动生态林产品“六进工程”,在广东、上海、重庆、成都等核心目标区域设立林特产品销售专区,全力破解产业发展缺销路的问题。深入推进“电商+黔货出山”,加大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建立直播带货基地,通过党政“一把手”带货、网红直播、产地直播等形式,大力推介凤冈林产品,全力扩大线上销售渠道和覆盖面。目前,全县共实现林产品网络销售额达5000万元。 

正安:借“林”发力赋能乡村振兴

芒种时节,正安的田间地头处处一派夏收夏种的繁忙景象。在桴㯊镇四联村的天麻种植基地上,村民们正忙着挥锹挖坑、放苗填土,熟稔地进行林下天麻种植。

“我们自2019年开始尝试林下天麻种植,今年共种植了1300亩,有望实现260万元产值。”桴㯊镇林业站工作人员说。

作为正安县打造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示范镇,桴㯊镇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全域森林面积13.5万亩,森林覆盖率42.7%,活立木蓄积量3500立方米。近年来,桴㯊镇依托森林生态优势,以林下种植经济作物为切入点,盘活森林资源,实现农林资源优势互补,铺就绿色发展新路子,助推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截至目前,桴㯊镇共发展天麻、中药材、马桑菌等林下种植6400亩,产值达960万元。

不断释放和放大的生态效应,不仅体现在林下种植产业上。借助生态优势,林下养殖产业,也成为正安的生态富民产业之一。

在格林镇朝阳村大坝生态鸡养殖基地上,只见一间间鸡棚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圈地散养的林下鸡在树下悠闲自得地竞相觅食……

“今年我养了10万余羽生态鸡,我们的鸡都是散养在林间的,鸡肉品质很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基地负责人王亮介绍,自2023年发展养殖以来,已出栏8万余羽生态鸡,远销广东、重庆等地,实现产值20余万元。

格林镇依托生态优势,借“林”发力,大力发展生态鸡、鹅、猪等林下养殖产业,让山林成为“点绿成金”、强村富民的“聚宝盆”。

值得一提的是,正安县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生态旅游上大做文章,先后开发了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桴㯊镇自然保护区和桃花源4A级景区,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

每年入夏,重庆市南岸区居民陈汝慧都会到桴㯊镇避暑纳凉。她说:“现在交通便利了,过来很方便。夏天来这里,安逸得很。”

“借”林发力,不仅带来了产业兴旺,还催生出避暑经济,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一项项成果、一组组数据呈现出正安县向“林”要发展实效。2022年,正安县林下经济产业利用林地面积59.27万亩,实现综合产值4.9亿元,共计带动人员就业58478人,预计可实现人均增收1800元。

接下来,正安县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把林下经济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通过“党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奋力推动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康养旅游等为主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山林成为“点绿成金”、强村富民的“聚宝盆”。

务川:绿色转型发展动能强劲

走进务川自治县镇南氧化铝厂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你身边疾驰过的一辆辆重型卡车,听不到车辆动力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也没有了长长的浓黑尾气——这是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遵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向绿色低碳转型迈出重要一步的成果。

氧化铝生产作为高耗能工业,务川自治县镇南氧化铝厂每天运送矿石、赤泥、氧化铝粉,进进出出的重型卡车,加上厂内物料短倒运输的车辆,有数百辆之多。如何让这个庞大的“高耗”群体实现控碳减排呢?公司一直在努力探索,怎样才能向低碳绿色转型。

2022年,该公司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与绿动未来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在务川自治县镇南氧化铝厂区建设换电重卡项目。经过约半年的建设,从氧化铝厂区总配变接入电源,建成1座换电站,站内含8个电池工位,7座充电桩,可满足50台换电重卡的充换电需求。项目于2023年1月正式投产运营。

“这个很方便,操控系统是自动的,手机扫码后,一辆车只要五六分钟电池就换好了。”刚卸下矿石前来更换电池的卡车司机李应举说,换成电车后,车辆动力没变化,噪音变小了,成本降低了,一公里要节省2元左右。

卡车司机算成本账,而公司却算起了碳减排量。油车一公里大概要排放2.5千克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天每辆车里程按100公里计算,一年工作300天,50辆重卡,一年就可以节约3700多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司负责人三下五除二将碳减排“账单”算得明明白白。

换电重卡项目的成功,为企业转型绿色低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守住能源安全保障的底线,坚定了该公司加大新能源发展,向打造绿电铝生态转型的信心和决心。

随即与务川自治县签订新能源项目框架合作协议,总体规划投资约28亿元,规划建设风电、分布式光伏、智慧城镇(美丽乡村)等项目。

协议规划,今年实施两个项目,一个是依托镇南氧化铝厂区3.9万平方米建筑空闲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另一个是在泥高镇区域,建设2个风电场。两个项目建成后,能满足镇南氧化铝厂55%的用电需求。

“我们还在设计生产外排烟气的余热回收利用。”公司负责人说,不仅能降低成本消耗,又能节省一笔不少的碳排放指标。

项目一个紧接着一个上,绿色动力源源不断推进该公司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同时也推动企业向“绿色、智慧、低碳、节能、生态”的绿色工业转型。

道真:东西部协作建设产业园

群山环绕,绿毯铺陈,水泥公路交错成网。道真自治县隆兴镇浣溪村塘坝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连片的大棚银光闪闪,30多名工人穿梭在棚内,上线、打芽,除草、通风。

珠海农意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监、园区现场负责人黄昌枝看着忙碌的场景,满是信心:“才移载25天,再50天左右就可采摘了,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及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等地。”

“过去种烟、种菜,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同样种地,但土地有租金,务工有工资。”塘坝组村民张双曲50多岁,无法外出务工,去年起就在园区务工,挣到1万多元工资,自家也种点玉米、喂猪和养鸡。她告诉记者,年纪大了,进不了厂,上不了工地,珠海帮扶当地建起产业园区后,和她一样年纪大的村民都能挣到钱。“希望园区继续发展,园区发展得越好,我们就越有希望、越能挣到钱。”

浣溪村塘坝组地处高海拔地区,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六七十,当地群众多以零散、小规模种植烤烟、蔬菜等为生,附加值低,无品牌效应,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以致土地闲置,产业“空白”。产业发展陷入有土、无人、缺钱的窘境。

“园区的建设,得益于珠海高新区的鼎力支持。”浣溪村镇派第一书记雷勇介绍,浣溪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是东西部协作项目,2022年由珠海高新区投入协作资金985万元,建成标准大棚379个,并引入珠海企业种植高品质精品水果——珠海红小番茄,惠及290余户970余人,既带动群众增收,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

道真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过去农民在巴掌大块的耕地上望天吃饭、苦干“苦熬”。道真抢抓东西部协作和茅台集团、省税务局帮扶机遇,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花椒、茶、酒用高粱、烤烟、果蔬、生态畜禽渔业“八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把一处处“巴掌地”“鸡窝田”变成了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走出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新路。

截至目前,全县常年投放食用菌1亿棒以上,种植商品蔬菜10万亩,稳步发展中药材(花椒)、茶叶、烤烟、酒用高粱等经济作物35万余亩,培育龙头企业45家,新增地标产品、有机产品、绿色产品46个。

习水:生态旅游激活乡村动能

6月里,在桑木镇土河村苗韵荷塘内,夏山环抱,风景优美。每逢周末节假日,来自重庆、泸州等地游客闲庭信步,在少数民族传统村寨感受美丽乡愁。

景区内,每家乡村民宿和客栈老板都在忙着整理客房卫生,为游客前来做足准备。

“目前我们的民宿预订量已达60%,都是往年的回头客,预计7月份游客会陆续入住进来。”该村党支部书记穆升党说。

近年来,该村依托千亩荷塘和红苗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接连揽下“最具魅力民族村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少数民族法治示范村”和“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亮眼招牌。在大力打造“荷韵苗乡·诗画土河”文化名片的同时,该村通过发展有机红粱、烤烟、莲藕等产业,积极推动农家乐、民宿等项目实施,带动村民致富,建设美丽田园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在习水,土河并不是唯一。1300平方公里的丹霞奇观如鬼斧神工,缠绕山间的飞鸽云海似人间仙境,造型奇特的漏仓沟更具神秘色彩,5万公顷地球北纬28°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闻名成渝地区的“天然大氧吧”。“绿水青山”成了习水的底色,更是习水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创造“金山银山”的底气。

地处黔川渝结合部区位优势,习水县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三年行动”,推动乡村民宿“点、线、面”示范引领、全域发展。按照“全员参与、全域发展、全民共享”理念,结合“一圈三核三轴”全域旅游布局,精准划定县城周边和县域东北部海拔高、生态好、毗邻重庆的大坡、寨坝、仙源等10个乡镇为乡村旅游创建示范区。

截至目前,该县成功创建桑木土河村、良村吼滩村、马临沔山村等1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乡村民宿1942家床位26740张。成功创建甲级村寨1个,乙级村寨4个,三至五星级农家乐共35户,标准级以上客栈共50家。2022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28.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19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