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黔南州独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尧梭花园,青山环抱中,一栋栋楼房笔直矗立,宽敞平整的水泥路如同血脉,连通起整个社区。
下午四点半的阳光明亮而不刺眼,一群放学归来的孩童与老师一同来到尧梭花园内另一个温馨的“家”——望城社区“四点半学校”。
近年来,黔南州坚持教育强基,通过“高校领办、优质教育集团统办、东西部协作帮扶”等模式,让搬迁群众子女全部转入安置地就读,实现了学前教育从无到有、小学教育从弱到强、高等教育从少到多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5.52万名学生同等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
完善办学条件
整洁优美的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是紧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顺兴社区的长顺县第四小学。
“以前每周一次回家都必须走两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只需要走几分钟。”能就近在崭新的校园里读书学习,李浪熳感到很开心。
据了解,长顺县第四小学总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能容纳学生1300余人。该校是顺兴社区的配套学校,学生多为搬迁群众子女,自投入使用以来,学校一直秉承着以关爱为主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不同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心。
近年来,黔南把安置点学校建设、保障搬迁户适龄子女入园入学、提高安置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让孩子们享受最公平、最优质的教育,不仅有学上,更要上好学。
“十三五”期间,黔南州建成113个安置区,安置搬迁群众24.73万人。为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入园入学需求,黔南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规划新建、改扩建学校108所,校舍建筑面积84.25万余平方米,采取调整区域教育资源等方式,已将搬迁户适龄子女全部安置完毕,未发现不能入学的情况。
健全帮扶机制
从2020年建校时摸底平均总成绩40.48分,提高到2021年全校平均总成绩70.59分,一年时间,瓮安五小(广州海珠小学)教学质量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的学校,瓮安五小(广州海珠小学)喜人变化的背后是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的强劲推力。
瓮安五小(广州海珠小学)是东西部协作重点项目之一,学校总投资9960万元,于2019年7月动工建设,2020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随着学校的建成,一批批带着支教梦想、怀揣着教育初心的教师先后从广州市海珠区跨越千里而来,为该校注入了新活力。
帮扶教师们带来先进的办学理念,立足学校自身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师生们提供了多样化教育教学发展平台,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瓮安县的实际情况,两地精心组建教育帮扶团队,开展“组团式”帮扶,在教育系统管理、学校管理、学科教育三个层面,同步引入广州经验、海珠做法。
据介绍,一直以来,黔南既注重改善教学硬件设施,更注重引进人才资源、教学理念、管理方法,实现义务教育帮扶全覆盖。2023年以来,广州市组织272所学校与黔南372所学校结成帮扶对子,黔南州选派380余名教育管理干部及骨干教师到广州市跟岗学习,广州市选拔260余名教师到黔南支教,开展教师人才培训3.5万余人次,共同打造16所帮扶示范校。
同时,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黔南州成立了150个教育集团,采取“请上来、沉下去”帮扶方式,为安置区学校配备老师5636人,推动集团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场馆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实现互补,努力缩小集团学校间教育教学质量差距。
办好社区教育
乳白色的墙壁、彩色的桌椅、开放整齐的图书角,独山县望城社区“四点半学校”处处散发着温馨。孩子们在辅导老师和志愿者陪伴下,阅读、画画、写作业,度过快乐而充实的一个多小时课外时光。
望城社区“四点半学校”以社区儿童活动中心为载体,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资源,着力破解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小学生及学前儿童无人看管的难题。目前,“四点半学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面向社区安置点儿童全面开放。
另一边,在瓮安县雍阳街道映山红社区的映山红学堂,同样有志愿者老师辅导孩子们做作业。
“在这里遇到不会的题有人教,比在家里做题好。”每天放学后,5年级学生张雨馨都会先到学堂做一个小时作业再回家。
映山红社区是瓮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迁入1292户5336人。社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社工+志愿者老师”的模式,每周一至周五为映山红社区的1至6年级学生提供课后作业辅导、兴趣小组、团体游戏等服务。
教育是民生之基。黔南州以安置区“四点半学校”为主阵地,以安置区儿童为主要对象,定期组织安置区学校教师、青年志愿者开展课后教育辅导服务,通过开展书法、绘画、手工、文艺鉴赏、公共安全等教育活动,努力为搬迁群众子女营造安全快乐的成长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