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城镇化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是推动搬迁群众和搬迁社区顺利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探索力度,以示范项目创建、物业管理实体化、资源资产盘活利用为抓手,不断增强搬迁社区“造血”功能,不断发展壮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集体经济。
我省年初印发的《贵州省发展壮大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今年要探索实施36个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省级示范项目,着力推动全省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发展集体经济取得新突破。
王永发是黔南州龙里县冠山街道奋进社区一名搬迁群众。近年来,奋进社区通过创办劳务公司和就业帮扶车间、盘活门面和停车场、出租蔬菜大棚等方式,多措并举促进产业发展,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23年,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140余万元。年初,社区召开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大会,1147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获分红21.7万元。
清晨,黔东南州雷山县龙头街道城南社区,搬迁群众王霞早早出门,赶到不远处的“茶麻菇稻”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上班。
“我来这里采摘食用菌,月收入3000多元。”王霞说。像王霞一样在该产业园区务工的搬迁群众有上百人,家门口就让他们稳稳端住了“就业饭碗”。
该产业园是雷山县易地搬迁社区的一个配套产业园,通过收取东西部协作厂房租金、项目利益联结资金等方式,将产业园内东西部协作资金实施项目形成资产确权到龙头街道,资产收益用于龙头街道基础设施维护维修、社区管理、兜底保障、分红等,完全纳入了东西部协作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长效机制。同时,该县还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园内的鱼酱酸加工厂、预制菜生产基地等3个帮扶项目确权给搬迁点所在的龙头街道,每年可稳定为龙头街道提供一定的收益,专项用于安置点开设公益性岗位、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等。
“‘茶麻菇稻’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按投入的3%分红给社区。”雷山县生态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还将搬迁社区商业门面、地下停车场等经营性资产运营所得收益按每年30%的比例分配给相应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一定比例用于社区物业管理资金,不断充实和发展壮大安置点社区集体经济,实现搬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省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东西部协作、乡村旅游发展和产业(工业)园区建设等相融合,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力度,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省级示范项目创建。
深秋暖阳洒在玻璃窗上、透进屋来。76岁的钱德福正与几位邻居悠闲地玩着扑克牌。
这里是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奋进社区家庭服务中心,也是钱德福平常吃饭、消遣的地方。“中午在服务中心长者食堂就餐,下午就在这打扑克、吹吹牛,这样的日子也好过。”他说。
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是我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着近3万名搬迁群众。如何多元“造血”,让社区集体经济“壮”起来?该区积极探索安置区党委(党工委)领办集体经济实体的工作机制,在社区层面成立柏杨林柏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11家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商业运营、劳务经济和物业管理,形成“党组织+平台公司+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实体构架,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实体化运营”的发展思路,带领搬迁群众抱团发展,不断拓宽就业增收空间,有力激发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同时,该区还通过招租、招商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换取社会投资,盘活各类资源资产,不断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目前,七星关区已盘活农贸市场920平方米、圆梦产业园3.685万平方米、配套商铺5.6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库15.3万平方米、移动商铺131个,分别交由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实体运营。去年,社区公司通过盘活资产实现净收益1007万元,安置区公司实现净收益1745万元,带动就业5200人,群众分红597.66万元,有力夯实壮大了社区集体经济,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
“我们将多渠道整合资金,多领域盘活资源,持续壮大安置区实体公司资产。同时,强化公司运营管理,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高质量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体经济,带领搬迁群众增收致富。”七星关区生态移民局副局长李华说。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953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已有858个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占比达90%,较2023年512个增加346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