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专题首页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搬”出来的幸福生活——剑河县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11月5日傍晚,黔东南州剑河县思源社区居民罗琪,吃完晚饭就来到小区广场,准备和队友们一起跳广场舞。她是广场舞队的队长,每天跳舞锻炼已经成为习惯。“逢年过节,社区都组织我们排练表演,大家开开心心过节,真的非常非常幸福。”

2015年,贵州率先在全国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剑河县的18145名群众随之挪出“穷窝窝”奔向新生活。“十三五”期间,剑河县依托城镇和产业园区,集中规划建设幸福社区、思源社区、馨怡社区、观么镇三合村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点)。随着3655户搬迁群众落户,剑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由“前半篇文章”的“搬得出”,向“后半篇文章”的“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转变。

罗琪就是搬迁群众之一,在思源社区已居住了6年。从最初远离故土客居他处的惶惶不安,到而今幸福安居,她感慨不已。“社区干部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小区干净整洁,健身器材、休闲场地不少,花草树木多,就好像个花园一样,公交车还直接到社区门口。感谢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让我的生活这么幸福。”

思源社区不仅安居的“硬件”到位,乐居的“软件”也没有落下。“社区有老年活动中心,组建了文艺大队,分为球类、舞蹈、合唱等队伍,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罗琪说,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她生活充实,还促进了邻里间的和谐。

同时,4个安置小区(点)因地制宜推行积分超市兑换制,推广“幸福微菜园”……一系列举措提高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

搬得出,还需稳得住。除环境宜居外,稳得住的关键还在于乐业。为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剑河持续加大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在各安置社区(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种植、中药材种植,以及就业车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助力群众和集体经济双增收。

伴随着藤条被编入藤席发出的清脆鸣响,幸福社区的就业车间里好不热闹,藤编工人杨政清和工友们正在赶制一批订单。杨政清介绍,孩子就读的学校就在小区里,中午有饭吃,离家又近。她无需分心,可以安心上班。再加上,就业车间订单不断,工作稳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在就业车间工作两年多来,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楼上生活、楼下工作的状态让我很满意。社区还开了‘四点半课堂’,志愿者们无偿为孩子辅导功课,解了我的后顾之忧。”

杨政清所在的就业车间是剑河县引进创业企业入驻的9家就业车间之一。依托就业车间,385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此外,剑河搭乘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东风”,围绕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用工需求,开展实用性技能培训,用“授渔”的方式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能力,也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据统计,剑河易地扶贫搬迁的家庭现有搬迁劳动力3541户9249人中,搬迁劳动力家庭实现就业3541户8808人,就业率95.23%,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此外,其他无劳动力搬迁家庭均有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保障。

“剑河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工作,致力于深化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用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词,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逐步实现宜居乐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致富。”剑河县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凤林说。

据了解,因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突出,幸福社区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黔东南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扶贫搬迁“五星级社区”,思源社区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