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专题首页 > 最新动态

从“忧”到“乐”丨“六心”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初春,走在安顺市紫云自治县云岭街道城东社区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崭新的高楼,一条条宽敞平坦干净的水泥硬化路,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小区绿化。

这里是紫云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自 2018年搬迁群众入住以来,如何让群众住得稳当,成为社区干部的“心头大事”。如今,城东社区通过打造聚心、稳心、齐心、安心、开心、舒心“六心”社区,社区干部放心了。

从“忧饭碗”到“稳就业”:就业帮扶暖人心

在城东社区,随处可见充满活力的景象。42岁的罗大军,曾经是紫云自治县大营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老小的生计全靠几亩薄田。“以前在老家,一年到头收入也就勉强够糊口。”罗大军回忆道,“搬到这里后,一开始心里慌得很,就怕找不到活干,日子咋过啊。”

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罗大军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为他提供就业信息。得知附近的一家电子元件厂正在招工,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帮他报了名,并鼓励他去参加面试。经过培训,罗大军顺利入职,成为一名生产线工人。如今,他每月有稳定的收入,不仅能负担家庭开销,还能存下一笔钱。“真的太感谢社区了,要不是他们帮忙,我都不知道该咋办。”罗大军感激地说。

为了让更多像罗大军这样的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城东社区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积极与周边企业、工厂对接,收集岗位信息,定期举办招聘会的同时,还根据群众的技能和就业意愿,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等。截至目前,城东社区已帮助4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正努力实现一户一就业的目标。

教育资源下沉: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对于搬迁群众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在城东社区旁,新建的紫云自治县第六小学拔地而起,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城东社区居民李小花一家从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搬迁到城东社区,刚搬来的时候,她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城里的学校会不会不收我们农村孩子啊?教学质量我们也不了解。”李小花说。然而,她的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她,为了让搬迁群众子女顺利入学,政府专门在社区附近新建了学校,并且调配了优秀的师资力量。

李小花的女儿罗才美顺利进入了紫云自治县第六小学就读。“这里的学校比以前的好多了,教室宽敞明亮,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罗才美开心地说。在学校里,罗才美不仅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还参加了绘画兴趣班,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城东社区还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课外辅导和心理疏导活动,关注搬迁群众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志愿者们定期上门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针对部分孩子因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让孩子们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文化融合:让搬迁群众找到归属感

从农村搬到城市,生活环境变了,如何让搬迁群众在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也是城东社区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社区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搬迁群众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融合。

每个周末,城东社区的文化活动广场上都会热闹非凡。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民族文化展示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观看。

60岁的王德馨是一位苗族同胞,她喜欢唱苗歌、跳苗族舞蹈。搬到城东社区后,她发现这里有很多和她一样热爱民族文化的人。在社区的支持下,王德馨组织了一支苗族歌舞队,经常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表演。“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继续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认识很多新朋友,感觉特别温暖。”王德馨说。

除了文化活动,社区还注重挖掘和传承搬迁群众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培训班、建立民族文化展示馆等方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社区还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社区人等评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从“忧居”到“优居”,从“苦业”到“乐业”,在紫云自治县云岭街道城东社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正在上演。

紫云自治县云岭街道城东社区通过“六心”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搬迁安置路径,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而这,只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

“随着各项政策持续推进和落实,看到更多搬迁群众在新家园里收获属于自己的踏实和幸福,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们将一如既往为搬迁群众做好服务。”城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春天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