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称: | 蒙爱军 | 会议届次: |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支持三都水族自治县建立中国马尾绣研发基地的提案 | 建议编号: | 第00506号(文体宣传类030号) |
主办单位: | 文化和旅游部 | 会办单位: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复文标题: | 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506号(文体宣传类030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
代表名称: | 蒙爱军 |
会议届次: |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支持三都水族自治县建立中国马尾绣研发基地的提案 |
建议编号: | 第00506号(文体宣传类030号) |
主办单位: | 文化和旅游部 |
会办单位: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复文标题: | 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506号(文体宣传类030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
文化和旅游部:
现就蒙爱军委员提出的《关于支持三都水族自治县建立中国马尾绣研发基地的提案》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关于国家层面从政策、技术、资金、人才、文创等方面给予支持,在贵州省三都县建立以马尾绣综合体验展示、对外交流、传承实训、研究学术为一体的中国马尾绣研发中心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我省印发了《贵州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贵州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省政府批准设立了黔南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从政策层面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础。下一步,我省将依托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积极探索建立以马尾绣综合体验展示、对外交流、传承实训、研究学术为一体的中国马尾绣研发中心,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技艺。
(二)强化资金保障。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逐年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并一直保持对贵州的倾斜支持,2021—202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共补助黔南州468万元。同时,为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补助黔南州600万元(其中直接用于马尾绣传承保护的项目资金近120万元),省级民族工作经费支持三都县250万元,用于马尾绣技能培训、生产(销售)车间改造升级、产品研发等项目,积极助推三都县马尾绣产业发展。
二、关于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在保护传承、市场提升、品牌培育、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马尾绣政策倾斜,帮助马尾绣发展为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一)扎实开展试点工作。我省抢抓文化和旅游部把贵州作为“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省的机遇,制定印发《贵州省开展“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遴选黔南州三都县作为贵州推动传统工艺(马尾绣)高质量传承发展的试点县,探索形成保护成效有影响、产业聚集有规模、创新驱动有优势的马尾绣特色产业发展样板。下一步,我省将积极向国家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研发设计马尾绣工艺品和实用型产品,创造性运用到特色服饰、精美饰品等产品中。
(二)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制定《贵州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全省各地开展非遗工坊认定工作,推动“非遗+企业+农户”“非遗+工坊+传承人”发展模式,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非遗工坊377家,其中,黔南州61家,马尾绣工坊8家。开展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评选工作,三都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三都县风之羽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非遗工坊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并分别一次性补助资金5万元。
(三)注重品牌打造营销。提升品牌效应,一手抓产品研发、打造民族品牌,一手抓市场营销,提升马尾绣知名度和影响力,马尾绣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韦桃花”商标已获得贵州省著名商标和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建立线下马尾绣展示销售厅、文创体验馆,打造民族文化商贸一条街,成立线上电商服务团队,通过“主播带货”等形式让马尾绣搭上电商快车。
三、关于加大马尾绣产业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建立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金积极投资,投入用于开展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保护等工作事宜的建议
(一)设立发展基金。印发了《省级政府投资基金优化整合实施方案的通知》,新设产业和绿色生态环保两类共5支基金。其中,设立了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文旅基金)主要投资文化旅游领域。同时,继续认真组织研究,寻找符合我省实际和马尾绣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设立相应的产业发展基金。
(二)出台政策文件。印发了《关于强化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进一步强化文旅基金管理,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资产抵质押担保、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强金融对文旅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支持项目建设。加强对马尾绣研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的支持指导,并对基地发展所需金融支持予以协调帮助。同时,对马尾绣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创意设计、民族技艺培训等产业发展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指导符合条件的马尾绣企业申报民贸民品企业,支持享受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带动马尾绣产业发展。
四、关于以研发中心为依托,在刺绣技艺、配色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帮助协调专家指导编撰相关马尾绣行业标准规范;组织举办全国性马尾绣技能大赛、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促进马尾绣技艺传承进步的建议
(一)制定地方标准。对涉及民间手工艺领域地方标准修订工作开通绿色通道,及时立项、审查和发布。2019年发布贵州省旅游产品研发中心、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和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单位编制的《马尾绣》地方标准。
(二)开展赛事活动。每年迎新春非遗文化活动均设有绣娘新年比赛、马尾绣服饰走秀等活动,通过百位绣娘的技艺切磋促进了水族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交流,进一步发掘培养选拔更多高素质刺绣技能人才,持续推动马尾绣与新时代结合,助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三)做好数字记录。近年来,持续开展非遗数字化采集工作,投入资金近80万元对水族马尾绣现有两名国家级传承人韦桃花、宋水仙启动了传承人数字记录工作;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水族非遗项目“水族马尾绣”“水族端节”等国家级项目均已完成采集入库工作。
五、关于设立培训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打造传承人培训基地,加大对马尾绣绣娘培训力度,不断壮大马尾绣传统手工艺项目传承人队伍,提高马尾绣传承能力,拓宽传承人群的眼界、激发绣娘产品研发能力,为当地马尾绣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的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实施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制定《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工作方案(2021—2025)》,每年从省级非遗保护资金中安排200万元用于传承人群培训,同时积极向国家申报培训资金,每年文化和旅游部均安排资金约160万元支持贵州开展传承人群培训。遴选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为省级非遗研培院校,三都县应丽马尾绣贸易有限公司为省级非遗研培基地。目前,我省有马尾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6名、州级传承人22名、县级传承人400余名,形成国家、省、州、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
(二)强化沟通交流。依托马尾绣协会、马尾绣传习所等基地,邀请国家级、省级、州级马尾绣传承人及专家学者开展马尾绣与水族文化背景、马尾绣技艺、文创产品设计、市场培育等相关培训,共计投入425万元举办马尾绣培训班74期,培训马尾绣绣娘人数近4799人次,累计促进就业2300余人。依托水族马尾绣传承基地、非遗工坊、省级传承人研培基地等平台,持续开展研培活动,搭建了以马尾绣为主的水族非遗产品展示销售平台,扩大马尾绣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提升马尾绣文创产品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