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代表名称: 陈菊丽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立法保护贵州古村落(民族村寨)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164号
主办单位: 会办单位:
复文标题: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6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代表名称: 陈菊丽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立法保护贵州古村落(民族村寨)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164号
主办单位:
会办单位:
复文标题: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6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陈菊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立法保护贵州古村落(民族村寨)的建议》(第164号委员提案)收悉。该提案是2015年省政协主席会议督办提案,由蔡志君副主席督办。经认真研究,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自2012年以来,我省抢抓国家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传统村落调查、指导各地编制保护规划、积极申请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全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开展立法保护工作。为使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有法可依,省人大常委会已将《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列入2015年立法调研计划。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于2015年5月牵头启动了《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草案)》起草工作,并成立了立法起草小组。目前起草小组正在开展立法调研,即将完成草案初稿。二是加强政策指导作用。省政府于2015年4月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黔府发〔2015〕14号),将通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消防改造工程、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等,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具备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能力,建立起有效的保护发展管理机制。三是积极组织名录申报。2012年以来,我省组织符合相关条件的传统村落编制了“一村一档”申报资料,对村落基本情况、村落整体形态、传统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分3批次上报国家审批。截至2014年底我省共有426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2年第一批90个,2013年第二批202个,2014年第三批134个),占全国名录总数(2555个)的16.7%,数量居全国第二。目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正组织各地积极申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四是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通过积极争取,我省236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截至目前共计获得7.34亿元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文物保护等项目。2015年,省级财政已专门安排5000万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扶持资金,用于传统村落规划编制、档案建立、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课题研究等相关保护发展工作。五是抓好保护规划编制。2015年6月,我省公开遴选了一批传统村落保护专家,组建了省级专家委员会,对中国传统村落实施专家驻村指导制度,指导其立足山地建筑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生态乡村特色等,科学编制保护规划,防止千篇一律,禁止无序建设。目前全省已完成284个中国传统村落的规划编制,已通过国家审查140个。

传统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家园、寄托乡愁的载体、多彩贵州的名片,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是当前我省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点。下一步,我省将着力发挥法律政策规划的引领作用、完善传统村落功能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实现村民增收致富,切实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一)继续做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多规合一”改革覆盖传统村落,推动乡村旅游、文化保护、扶贫开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等专项规划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做到科学合理、依法办事、整合资源、量力而行。同时,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传统村落单独编制村落消防建设专项规划,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单独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并按相关程序纳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根据安排,2015年,我省将编制完成已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426个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并通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技术审查后报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编制完成全省所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二)整合部门资源强化政策资金保障。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资金需求较大,我省将在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资金的同时,设立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扶持资金,2015年拟安排1亿元,2016年至2020年每年安排1.5亿元以上,用于补助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实施。同时,按照各记其功、整合使用的原则,引导“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扶贫开发、扶贫生态移民、“三农”、“5个100工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地质灾害三年综合治理行动计划、锦绣计划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向传统村落倾斜,集中物力财力保护传统村落。

(三)不断完善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注重传统村落消防安全性,严格落实传统村落消防规划,根据村落火灾危险性、周边环境、建筑密度、生活习惯、气候条件等因素优化消防安全布局,重点实施消防“六改”工程(寨改,开辟防火隔离带;房改,提高房屋耐火等级;水改,满足消防用水需求;厨改,增强厨房防火功能;电改,提高用电安全性;路改,完善消防车道和疏散通道),到2017年,我省将全部完成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426个村落的改造任务;力争到2020年,完成全省100户以上传统村落的改造任务。

(四)加大传统村落特色产业培育力度。一是实施传统村落“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扶持计划,打造一批特色种养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和农超对接基地,引导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项目向传统村落倾斜。二是实施传统村落乡村旅游业发展推进计划,突出山地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旅游、健康养生旅游,推动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有机衔接,建立村民自愿广泛参与的旅游开发运作和利益分享机制。三是实施传统村落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大力鼓励发展刺绣、蜡染、银饰等民族民间手工业,加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食品、纪念品的生产和营销,强化电商寄递服务。四是实施传统村落村级集体经济培育计划,支持成立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劳务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强化经营乡村的理念,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资本。通过多措并举,实现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延续性,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安居乐业,同步全面小康。

2015年8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