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称: | 辜康乐 | 会议届次: | 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大健康服务产业的建议 | 建议编号: | 第336号 |
主办单位: | 会办单位: | 无 | |
复文标题: |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336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代表名称: | 辜康乐 |
会议届次: | 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大健康服务产业的建议 |
建议编号: | 第336号 |
主办单位: | |
会办单位: | 无 |
复文标题: |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336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辜康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大健康服务产业的建议》(第336号委员提案)收悉。该提案是2015年省政协提案委商有关部门确定的重点提案。经认真研究,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印发后,我省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并把大健康医药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来抓。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扎实有力的举措,大健康医药产业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绩,2015年前三季度,产业增加值达330亿元,同比增长20%。
(一)组织领导不断加强。为统筹推进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成立了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组长、4个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下设立了6个专项组。建立了各专项组牵头省领导为召集人的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推进各专项实施计划任务的落实。按照“部门联动、分级调度,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的原则,建立了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工作调度机制。目前初步形成了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各专项组推进、各单位与各地具体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大健康医药产业顺利发展。
(二)规划政策不断完善。省政府以构建涵盖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等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意见和规划,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先后制定了《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的通知》(黔府发〔2014〕24号),《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黔府发〔2015〕8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的通知》(黔府办发〔2015〕2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医药产业、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任务清单的通知》(黔府办函〔2015〕40号),明确了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为我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税费、土地、价格、市场准入等全方位的支持政策。
(三)资金投入不断加大。2011-2015年,我省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25.72亿元,安排省预算内投资1899.4万元、省财政专项资金1.05亿元、省政府地方债券资金6亿元,支持全省59个县级医院、1059个乡镇卫生院、8052个村卫生室、2560套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2015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05亿元用于我省18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500万元用于我省3个县级公共体育场的建设。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健康产业。2015年3月2日,我省在北京举行了大健康医药产业推荐会,现场签约医药制造、医药种植养殖等项目30个,投资总额632.6亿元。
(四)人才培养不断优化。我省依托“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工程,引进了一批能够掌握新型商业模式、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的海内外大健康医药产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同时,注重促进人才引进与培育的结合,启动了大健康医药产业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和引导各类院校加大健康养生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我省支持贵州医科大学成立了大健康学院,支持贵阳中医学院成立了中医养生学院和苗医药学院,正积极引导各院校申报与大健康医药产业有关的苗药学、苗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14个专业。
加快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提案提出的建议,围绕构建医、养、健、管为支撑的大健康医药全产业链这个目标,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推动项目实施。我省已启动实施了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6个50”重点工程(即:50个养生产业基地、50个医疗产业机构、50个药食材种植产业基地、50个医药产业企业、50个养老产业基地、50个运动健身产业基地),涉及总投资将近2100亿元。下一步将按照“一个项目,一个责任领导、一个专门班子、一个推进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好这些重点项目,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及时排除项目建设中的障碍,强力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平台建设。一方面,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大健康医药产业重要基地(园区),积极梳理一些产业发展基础好、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申报国家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确保到2017年,省级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园区)达到60个以上。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云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云”,并以此为依托建设中国西南医谷等一批与国家级医院并网运行的医疗平台,着力构建“智慧医疗”等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建立一批“互联网+”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
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各地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康复等设施,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探索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办院模式,支持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创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鼓励企业发展互联网+新医药,采取众筹、众融、众创等新模式发展医药制造业。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按照“缺什么,引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优秀大健康医药人才。重点打造健康养生、中医药保健、医药制造、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设立中医国医大师大健康诊疗中心、大健康工程创新中心,积极开展大健康医药产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有计划地选派各类大健康医药产业人才特别是企业管理骨干进行学习培训,造就一批掌握前沿理论知识和现代化技能的高端人才。
五是强化宣传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知晓率、认同感、参与度。切实加大健康医药、养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健康养生消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大健康医药产业实施的良好氛围。加大营销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媒介全方位、大力度宣传贵州大健康品牌,扩大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2015年11月11日
(此件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