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代表名称: 民革贵州省委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建议标题: 强力推进贵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34号
主办单位: 会办单位:
复文标题: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34号党派团体提案的答复
代表名称: 民革贵州省委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建议标题: 强力推进贵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34号
主办单位:
会办单位:
复文标题: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34号党派团体提案的答复

民革贵州省委:

贵委提出的《强力推进贵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议》(第34号党派团体提案)收悉,感谢贵委对全省生态建设的关心支持,该提案已列为2015年刘远坤副省长领衔督办的重点提案。经研究,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我省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现状及工作情况

我省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区位重要,全省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由于经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目前仍有大量陡坡耕地急需退耕还林。一是25度以上坡耕地,根据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2014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25度以上坡耕地现状和农民退耕还林意愿摸底调查工作。经调查核实统计,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核实面积为1573.1万亩。二是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我省于2014年开展了15—25度重要水源地坡耕地核实工作,经核实,全省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639.17万亩。据此我省编制了《贵州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2014—2020年)》,实际可退耕还林的总规模为2212.17万亩。

(一)新一轮退耕还林完成情况。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2014年下达我省退耕还林任务70万亩,位列全国第二。根据“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工程计划集中安排在生态区位重要、扶贫开发任务重、群众积极性高、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六个市(州),并于2014年10月29日将计划任务全部分解落实到39个县(市、区、特区)。及时下达了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第一年度政策补助资金及工作经费。截止到今年8月,全省共计完成任务61万亩,占计划数70万亩的87%。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实施情况。2015年4月11日,省发改委、省林业厅印发了《关于抓紧编制2015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下达全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6.7亿元,建设内容为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和接续产业,范围涉及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特区、管委会)。目前,作业设计工作已批复完成,今冬明春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三)2015年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情况。2014年12月,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印发《关于提前下达2015年中央退耕还林财政资金通知》(黔财农〔2014〕371号),下达2015年中央资金144713万元,其中政策兑现资金7727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67439万元。今年5月印发《关于拨付2015年退耕还林省级粮食调运费的通知》(黔财农〔2015〕63号),下达省级粮食调运费5884.9万元;9月下达中央财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专项资金80576万元和省级退耕还林政策管理事务经费737万元,中央及省级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及时下达,为确保足额兑现2015年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提供了保障。

(四)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情况。按照《贵州省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十二五”实施方案》总体要求,一是今年3月对全省16个效益监测重点县2014年监测数据进行了现场审查并对相关业务进行了培训;二是组织全省效益监测县赴海南热林所考察学习,并聘有关专家现场授课;三是对新增的兴义市、盘县、紫云县、印江县、赫章县退耕还林本底情况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四是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我省超前安排了上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监测的摸底调查工作;五是2014年我省被纳入全国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网络(监测重点省)后,今年4月国家林业局又拟将我省丹寨县列为全国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站,目前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二、提案中有关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加强林权流转的建议。为加强林权流转管理,建立规范有序的流转机制,保障林农及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森林资源,引导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优化配置。2010年10月1日《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已正式施行。目前我省针对林业生态建设问题,正积极探索贵州省林业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意见,重点是建立健全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的规范有序流转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林权流转管理服务新机制,进一步稳定林地承包政策,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二)关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进度缓慢的建议。从2008年开始,我省开始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工程涉及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和补植补造五大板块,投资标准及建设内容等经国家有关部委核定批准,各工程县涉及和实施部门较多,少数地方出现了部门协调、沟通不及时而导致进度缓慢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我省将按照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于地块破碎,工作量大的实际,采取先退耕、后调整的方法,先将25度以上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还林实施范围后,再调整为非基本农田。同时,督促指导各地开展做好有关工作,实施好巩固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

(三)关于退耕还林管护的建议。针对提案提出的部分地方“管护费用不到位、管护形式不适应”问题,为进一步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下一步我省将积极探索管护机制,采取委托代管、集中共管、以户自管等方式,由农户和实施主体加强林木管护和抚育经营。对以户为主的管理,把国家拨付的补助款同退耕农户的管理工作挂钩,一旦出现退耕地块复耕或管理不善,达不到有关验收标准的,暂停补助款的发放,直至合格后方可兑现。

(四)关于提高补偿标准的建议。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对补助标准做了明确规定,中央根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将补助金拨付给省级人民政府:一是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其中,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120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苗造林费3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助800元,其中,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68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苗造林费120元;二是中央安排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分三次下达给省级人民政府,每亩第一年800元(其中,种苗造林费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还草补助资金分两次下达,每亩第一年500元(其中,种苗造林费120元)、第三年300元。

由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财力有限,近期要提高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标准,困难较大。我们除了继续努力争取国家支持提高补助标准外,还将优化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的树种草种结构,努力提高林草经济价值,增加农民收益,弥补补助标准不足,稳定好农民积极性,确保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和质量。

(五)关于扩大退耕还林范围的建议。2014年,中央开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根据《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中央将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严格控制在以下三类地块: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县(市)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

我省25度以上坡耕地有1573.1万亩,由于多种原因,已将823.6万亩划为基本农田,仅有749.5万亩为非基本农田。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时,将非基本农田中的261万亩纳入规划。2014年安排我省退耕还林还草任务70万亩,今年又安排我省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60万亩,比上年增加了90万亩。为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我们将继续向中央争取支持,将25度以上坡耕地尽量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对国家未能支持的25度以上坡耕地和其它人居条件恶劣,耕作条件差、生态区位重要的耕地,我们将采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施扶贫生态移民等措施尽量退耕还林。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要切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指示精神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确保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目标。对经过努力也无法实现高产稳产的非粮食产区和生态功能重要的25度以上坡耕地,省林业厅将积极主动协调省国土资源部门,力争调减一定比例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对确需退耕还林但已划入基本农田的25度以上坡耕地以及对未纳入耕地统计范围但实地又是25度以上坡耕地,采取先退耕、后变更(调整)的办法,将其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

当前,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县乡村造林绿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为抓手,计划从2015年至2017年,通过大力实施林业各类工程,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并将符合政策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下一步,我省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对我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计划任务的支持,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营造林任务。二是督促及指导各地新一轮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继续加大月巡机制及月报制度的力度,确保今冬明春全面完成2015年任务。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督促检查力度,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四是督促各地对2014年度阶段验收再次进行自查整改,确保各项指标100%通过国家重点核查。同时,全力做好2015年退耕还林营造林实绩核查工作,确保核查工作质量。五是要求各县在阶段验收的基础上,及时开展2015年度完善政策的兑现工作,力争年底本年度退耕农户的补助资金兑现率达90%以上。六是继续提高效益监测质量,举办综合效益监测培训班,完成年度监测评价任务,为启动“十三五”退耕还林效益监测评价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015年10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