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代表名称: 龙佑铭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
建议标题: 加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助推脱贫攻坚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19号
主办单位: 省文化厅 会办单位: 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民宗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
复文标题: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9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代表名称: 龙佑铭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
建议标题: 加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助推脱贫攻坚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19号
主办单位: 省文化厅
会办单位: 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民宗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
复文标题: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9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龙佑铭委员:

您提出的《加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助推脱贫攻坚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加快推进贵州民族民间特色工艺品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开展了大量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措并举,发展传统手工技艺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贵州省“十三五”民族民间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支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联动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作为省政府“1+7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并列入政府的年度考核工作;明确将刺绣、蜡染、民族服装服饰等民族手工艺品相关工种纳入职业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范围;要求各级人社部门积极将农村妇女手工技艺培训纳入重点培训范围,大力开展刺绣、蜡染、民族服装、银饰加工等技能培训;做好传统手工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将特色手工拔尖技能人才列入评审范围。2016年,总培训人数达到23931人,投入培训经费2263万元。

二、壮大培训机构,扩大培训成果

2015年,文化部命名凯里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3所国培学校。2016年,我省又自行遴选了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10所地方高校,3家龙头企业、2所国培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工作;举办“巧手脱贫·圆梦锦绣”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妇女手工技能大赛、对话锦绣论坛和民族文化服饰展演等。到2020年,全省力争培育、评定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达到3—5名、国家级技艺大师10名、不同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名以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0名;培育设计创意人才1万名、能工巧匠等技艺人员8000名、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技术人员2.5万名以上。

三、依托优质资源,注重学研结合

一是建立工作站。2016年7月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共同建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深入开展在地方和点上的学研工作。二是成立传承培训中心。为使各项培训工作得到落实,贵州省文化厅划拨专项工作经费,成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对五家部门的培训课程进行研究设置,对培训成果进行认定评估,中心分别在各培训学校建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所”。三是选送学员赴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东华大学等院校进行培训;培训院校对每一期结业学员进行后续跟踪服务,利用假期回访学员并进行指导。四是省经信委组织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以及贵州省工艺品协会,建立创意设计联盟,对我省民族民间工艺品按照市场的现实需求重新进行设计研发;坚持民族特色,按照一景区一产品,以每一个景区景点的独特性为设计理念,设计一批让游客带得走的旅游产品;做优单项旅游商品,银饰、刺绣、蜡染等单项产品设计新颖,融合一些其他的艺术形式,装饰手法,材料与加工工艺等,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五是依托贵州大学建设了“文化遗产数字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建设,建成多属性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研究中心,民族工艺美术数字化研究与保护中心、民族文化数字影像研究与保护中心、民族民间音乐数字化研究与保护中心、文化产品数字化创新设计中心等五个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旅游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奠定基础。

四、整合资源,多渠道推广传统手工技艺

一是将目前贵州已维修好的大量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非遗传习所;围绕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推动印江合水传统造纸生态文化博物馆,乌当渡寨乡村音乐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地扪侗族音乐、建筑生态博物馆及蓝靛工艺研习所,黎平矛贡乡文化创意小镇,湄谭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文斗清水江文书生态博物馆等机构作为乡村非遗手工艺培训、研发及推广的平台。二是加快实施一批科技重大、重点项目。安排科技经费580万元立项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黔东南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该项目围绕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壮大贵州特色工艺品和旅游商品产业,通过民族工艺品创意设计、民族工艺品制作与成形关键技术、民族工艺品原材料加工关键技术、民族工艺品云销售模式与业态等研究,推动提高民族特色产品的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经与义乌市多次商谈,在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划设400平米的展销区,组织企业入驻展销区及“义乌购”线上销售平台;依托各省市及海外贵州商会平台,首批打算在北上广等建立“黔货出山”销售窗口,拓展销售市场。同时,还将通过动员参与“黔货出山”销售联盟的贵州商会会员积极投资旅游商品产业基地的建设,组建旅游商品产业联盟。四是2015年以来,省经信委在省内旅游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高铁站、火车站等设立了182家民博会授权销售网点;在“民博会”上充分展示我省工艺美术大师成果、展示各地旅游商品产业化成果,把“民博会”真正办成民族盛会、产业盛会。

五、抓好平台建设,扩大影响

充分利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非遗博览馆,2016推出以“传承非遗·创意贵州”为主题的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活动,持续时间6个月,选取贵州20个县市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包括非遗展示展演、非遗周末课堂、地方文化旅游推介、进机场展示展演等活动,吸引观众及参与者30余万人次。

感谢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希望您一如既往的对我们工作给予关注。

2017年11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