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代表名称: 何刚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建议标题: 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议编号: 第1003号
主办单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会办单位: 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
复文标题: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003号提案的答复
代表名称: 何刚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建议标题: 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议编号: 第1003号
主办单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会办单位: 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
复文标题: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003号提案的答复

何刚委员:

  您提出的《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  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第1003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特色食品工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该提案已被列为2020年省政府领导领衔督办提案,由陶长海同志领衔督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志刚书记在听了何刚委员《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  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发言后,对如何推动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了重要讲话。志刚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您的提案,为我们推进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守住农村产业革命成果、持续稳定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

  今年来,按照何刚委员提出的提案意见,我们出台了支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发挥政府机关、产业主体、科研团体、金融机构各方优势,通过中国发酵食品研究院、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深度参与,产业链整合、产学研合作,构建起覆盖食品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的工作链,集中力量开展生态特色食品组织化、规模化、特色化、一体化、高端化行动,开展联系服务企业活动,推进服务、政策、资金等各项要素下沉,举非常之力、用非常之策、下非常之功,推动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就提案中的四点建议,我们通过“五化”进行了落实:

  第一,深入推动组织化发展。利用龙头企业、产地资源、行业标准、知名品牌等平台纽带,将分散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组织起来,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小规模、分散化”加工主体向规范化、集团化的现代法人体制转变,增强整体竞争力和食品经营主体的市场“议价”地位。引导龙头企业向前延伸,构建“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按照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的目标,通过“双千工程”的深度融合,新增认证和培育一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积极推动一批食品加工重点县申报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加工基地。

  第二,深入推动规模化发展。推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向重点园区集中,建设15个省级重点调度的食品产业园区,加大统筹调度力度,确保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坚持做大存量,鼓励和支持生态特色食品重点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产品工艺进行改造、更新和流程再造,迅速提升生产能力,做大产业规模总量。千方百计引进增量,通过招商引资、创新创业等途径,引进和培育一批生态特色食品新企业。推进产业整合,统筹力量向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行业输入海量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整个行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

  第三,深入推动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生态特色品质优势,推动贵州特色产品占领全国市场。整合从科技、工艺到人才,从种植、加工到流通,从品牌、渠道到消费的全产业特色运行模式,促进各项优势得到增强,使产业特色化体系日趋完善,推动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与国内、国际绿色食品体系并轨,创建具有贵州代表性的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强势开展贵州特色产品宣传,深入开展“宣传促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围绕“一二三产”终端消费品牌建设,有策划、有策略、有重点,精准进行品牌培育和推广。

  第四,深入推动高端化发展。充分发挥贵州优质生态农产品质量优势,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超临界萃取、分离和纯化、低温真空干燥、微电子控制、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产品结构由单一低质低效向多样高质高效转变,加工技术从分拣、包装等初加工向高技术的精深、精细、精致加工转变,增加高端供给,实现高端化发展。

  第五,深入推动一体化发展。通过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品牌化发展,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发展的格局。围绕基地种养殖、技术研发、分装生产、工业设计、品牌管理、包装印刷、物流运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餐饮消费、文化旅游等补链、强链、延链,推进产业全链条发展,做足上下游产业研究文章,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最大化。

  在“五化”指引下,我们全力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抓了三个方面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产品精深加工。今年来,在工业系统开展农产品加工分类统计和分业发展指导工作,聚焦加工环节,分不同的行业,找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引导各地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接一连二带三”的脱贫攻坚大产业的功能正在逐步增强。抓实推动科学统计,按照产品属性和业态,指导各地实事求是对食品行业进行科学统计,同时,我们致力于推动新增法人单位从规模以下加快发展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对一体化发展中的增值部分都进行统计,力争统计数据完全反映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上半年,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企业总数8967户,比去年底增加了597户,从3月份以来,规上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133.01亿元,同比增长2.2%;规模以下企业产值占比超过35%,各项指标增速在十大工业产业中居第二位。

  (二)用协同发展思维抓包装等配套产业。以协同发展为主题,集中力量抓十大工业产业的产销对接活动,开展“展示-对接-合作”专场活动,力争推动包装配套与食品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一是包装配套方面,全省食品包装已向注重标识、形象、品牌等精致包装逐步转变,包装需求约80亿元,约占全省包装的25%,省内配套率已提升至45%左右。二是冷链配套方面,全省共有冷库1330个,冷库总库容量为170.61万吨,冷链运输车辆1400台,覆盖范围广、运营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冷藏、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逐步形成。三是屠宰配套方面,全省共有生猪屠宰企业140家,生猪屠宰场83家(A证)、小型屠宰点57家(B证),全省从事牛羊屠宰企业46家、专营企业5家,全省屠宰能力达1740万头/年,完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四是营销物流方面,贵州物流配套服务实现100%全覆盖,全省大型物流企业中,有三分之一企业从事农产品运输业务,第三方物流配送较快发展,为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用脱贫攻坚统领食品产业发展。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加工环节直接就业人员17.42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4000余人,农副产品加工就业人员约占40%,直接或间接拉动一产、三产就业人员超100万人。全省逐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等带动脱贫攻坚。生态特色食品企业利用“千企帮千村”平台,把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下一步,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将围绕“12345”产业链发展模式和“五化”路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力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实现全面小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