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名称: |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 会议届次: | 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
| 建议标题: | 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 建议编号: | 第1113号 |
| 主办单位: | 省农业农村厅 | 会办单位: | 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
| 复文标题: |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113号提案答复的函 | ||
| 代表名称: |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
| 会议届次: | 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
| 建议标题: | 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
| 建议编号: | 第1113号 |
| 主办单位: | 省农业农村厅 |
| 会办单位: | 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
| 复文标题: |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113号提案答复的函 |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第1113号提案)收悉。该提案是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政府副省长吴强同志领衔督办的重点提案,省政府高度重视,组织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认真研究办理,认为所提对策建议针对性强,对我省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将结合现有工作部署,进一步吸纳用好建议,加快推动坝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就提案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围绕坝区产业发展需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短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向坝区倾斜,积极推进坝区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宜机化等建设。印发《关于下达2020年省级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奖补资金的通知》(黔财农〔2020〕72号),按照“未实施的每亩补助不超过3000元、提升改造的平均每亩补助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审批2020年坝区基础设施建设奖补项目171个,申请财政资金3.77亿元,已预拨资金50%、共计1.88亿元。目前,全省完成坝区土地整治55万亩,建设田间道路2万公里、排灌沟渠1.9万公里、设施大棚9.2万亩、冷库库容39.8万立方米。
下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坝区基础设施建设奖补工作,引导各类资金向坝区聚集,加快推进坝区田间道路、灌溉沟渠、冷链物流等建设,力争全省坝区有效灌溉率80%以上,田间道路通达度90%以上。加强坝区耕地保护,推广测土配方、土壤培肥和保护性耕作,努力保持和提高土壤质量。加大山地新型农机在坝区的引进示范推广,用活用好坝区大数据信息平台,推进智能化装备技术集成应用,推动资金、技术、组织保障等要素向坝区集聚,实现坝区工作“一盘棋”。
二、关于“强化经营主体培育”的建议
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农民自愿,招大引强和培育扶持并重,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坝区产业发展。2019年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9〕4号),重点围绕产值奖补、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政策性保险支持等方面,对坝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印发《关于开展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创新试点的工作》(黔农发〔2019〕37号),建立市场化程度高、各方深度参与的经营机制,构建坝区产业发展共同体,实现坝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目前,全省坝区共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685家、合作社4276家,分别较去年底增加了308家和225家。
下步,我们将指导经营主体用活用好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壮大坝区龙头企业,引导本地国有农投公司参与坝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合理制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培育扶持新增一批省级农投企业,年内实现新增引进和培育400家以上优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推广“村社合一”成功经验,推进坝区合作社规范提升,构建坝区产业发展共同体,实现坝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让农民分享更多坝区产业发展红利。
三、关于“强化政策激励和落实和抓好产销对接”的建议
加强政策支持,提供有力保障。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原则,落实财政奖补政策。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等单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冷库等项目优先向坝区倾斜;蔬菜、辣椒、中药材等产业扶持资金优先布局在坝区;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省级优质特色粮食产业发展项目、省级马铃薯产业发展项目等资金也优先安排在坝区。出台《贵州省2020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强化支持“9+3”贫困县区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扩大坝区农业保险覆盖面。审核2019年坝区产值奖补项目205个,涉及175个坝区,下达资金2.5亿元;坝区参保面积191.1万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47%。同时,我们围绕重要品种和重点区域,积极开拓市场,助推“黔货出山”。广泛宣介坝区扶持政策,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等机遇,通过广州农业产业链招商精准洽接会、省内陆开放型试验区投洽会等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坝区产业合作。印发《省农业农村厅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加强农产品有效生产供给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高采后处理和加工水平、加快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等方面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下步,我们将继续抓好产值奖补、基础设施建设奖补和政策性保险支持,指导市县两级按规定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坝区建设发展。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动全省坝区主要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参保比例达到60%以上,提高坝区经济效益和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巩固扩大省内市场、大力开拓东部市场、积极推进“黔货出山进军营”,促进坝区农产品大规模就地就近“七进”,大幅提高在我省农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依托对口帮扶资源,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力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引导省外大型市场销售主体与我省坝区生产基地签订长期产销合作采购订单或保供基地,推动贵州优势农产品批量进入省外市场。用好“黔菜进京”“黔菜入沪”“黔菜广进”等渠道,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一批优势独特的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坝区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关于“进一步谋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的建议
在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质量优先、效益至上,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优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坝区产业发展。按照基本农田的保护标准,加快划定坝区土地红线,加强坝区耕地保护,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稳妥推进土地平整,真正发挥坝区集中连片的规模效应。如,黔东南州榕江县车江大坝在永久基本农田红线范围内,按“应治尽治、应转尽转、满铺满种”原则,因户施策推进土地整治,完成拆除违建房屋(棚舍)222栋、迁坟26座、清理鱼塘111个、清除苗木场1126.93亩,完成零散田块破埂7415.65亩;通过统一规划布局,按全省一流高标准蔬菜保供示范项目进行打造,整体规划面积10225亩,预计年总产值2.2亿元,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
下步,我们将指导各地优化“一坝一策”并督促落实,扶持发展蔬菜、辣椒、草本中药材、优质粮油烟等优势产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9+3”重点县区重点实施一批见效快、带动力强的项目。加强作物茬口衔接,推广间套复种、水旱轮作和“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业多效”等模式,实现全省坝区平均复种指数200%以上。加大地力培肥和耕地环境治理力度,严格划定坝区永久基本农田,坝区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实行严格管理、永久保护。
五、关于“切实强化和规范土地流转”的建议
土地流转是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通过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的整治,加快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强农村产业革命宣传推广,加强经营主体规范化管理,帮助群众算好收入账,通过流转、入股、返租倒包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自愿流转土地。截至目前,全省坝区土地流转率55.5%,较去年底提高了7.5个百分点。如,六盘水市按照村支主导、坝区统筹、面积不变、地块置换、图斑到户的思路,支持经营主体开展连片土地集中流转发展产业,对坝区内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在保证农户权益不受损失,承包土地数量、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灵活采取“地块置换”等方式促进连片流转,实现全市坝区土地流转(入股)面积67693亩,土地流转(入股)率80.45%。
下步,我们将继续积极宣传坝区扶持政策,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继续引导农民自愿流转土地。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基金和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和完善经营主体监管机制,支持坝区特色产业发展,力争年底全省坝区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
六、关于“努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的建议
围绕坝区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组织专家组和选派技术团队深入坝区一线,以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做示范,推广蔬菜周年化生产、绿色防控、避雨栽培、农艺农机融合等适用技术。如,省科技厅、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单位组建专家团队指导坝区产业发展,编印《贵州坝区高效种植模式与技术》等实用坝区产业生产技术手册,开展了“溪山春雨助农云课堂”“农民培训教学视频”等辅导培训,促进科技成果在坝区转化应用。
下步,我们将按照省委常委会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专题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继续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科技特派员等面向坝区的科技服务,总结推广绿色防控、种养循环、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和模式,实现坝区技术服务团队全覆盖,确保全省坝区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以上,良种良法覆盖率100%。以坝区提质增效为重点,分类分层分模块开展培训,不断发展壮大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促使高素质农民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特色作物品种选育,聚焦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建立一批区域性特色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工厂化集约化育苗基地,加强坝区良种推广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