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代表名称: 石祖建 会议届次: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科技创新赋能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889号
主办单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会办单位: 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复文标题: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889号建议的答复
代表名称: 石祖建
会议届次: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科技创新赋能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889号
主办单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会办单位: 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复文标题: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889号建议的答复

石祖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科技创新赋能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第889号建议),感谢您对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关心和支持。该建议作为2024年省政府领导领衔督办重点建议,由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领衔督办。省政府责成省政府办公厅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对您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工业化,2021年、2023年分别召开大会进行系统部署,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提出“3533”奋斗目标,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更大突破。其中,我们把加快推动科技赋能产业转型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切实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质”的提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竞争中拓展市场、赢得“量”的扩张。近些年,在需求不足、经济下行的严峻复杂形势下,工业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为稳增长、调结构、转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

一、关于“深化科技创新认识,赋能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十四五”以来,我省相继印发《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贵州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等作为重要内容。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启动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以科技赋能工业产业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制定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实施意见。

(二)支持加大研发投入。严格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中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2023年减税8.8亿元。开展年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关工作,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2023年通过调整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累计投入近3亿元激励800家规上工业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投入。今年省科技厅立项资助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计划项目942项,资助经费达4.1亿元。下一步,我们将优化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对研发投入大、增长快和研发从无到有的企业综合施策给予支持。

(三)强化金融服务保障。落实落细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深入推进科技金融,加大对工业企业融资支持及保险保障力度。2023年与交通银行等5家银行合作设立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累计放款1.8亿元。2024年1—7月累计投放中小企业贷款12293笔,共计878.76亿元、同比增加278.16亿元。按照工信部相关要求,今年我们积极征集全省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需求,形成符合再贷款政策的备选企业名单,目前已组织并指导137家中小科技型企业在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完成科技创新再贷款需求填报。

二、关于“汇聚科技力量,赋能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磷化集团等有基础有优势的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振华集团、能源集团、茅台集团等龙头企业建设贵州省实验室。优化建设原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在企业建设布局的力度,推动产学研融通。落实《贵州省支持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大力支持黎阳航空、梅岭电源等企业建强建优现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集聚资源、产出原创性重大成果,打造技术策源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点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实验室序列平台,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夯实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构建有主有次、梯次衔接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二)充分利用外部科研力量。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汇聚省内外科研力量解决我省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中航发黎阳、磷化集团、贵州轮胎等20余家省内重点企业与北航、北理工、哈工大、中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紧密联系、达成实质性合作。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科技入黔”的若干措施》,分别从央地联动、省校(院、所)企合作、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引进、科研力量“双引双招”、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措施。

三、关于“创建科技创新评估,赋能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工作的通知》,遵循“企业自愿、地方推动、正向引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贯标、培训、评估、复核”的实施路径,指导企业开展评价,诊断问题、识别差距、确定等级。2024年6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举办质量管理能力评价贯标培训会,有关部门及企业共100余人参加培训,目前已组织67家企业在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自评估系统开展自我评价。

(二)推进创新平台个性化培育。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组织专家采取“一对一”辅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赴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主动服务企业,针对性分析评价工业企业创新需求和特征,帮助企业掌握创新平台创建方法,理解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消除申报盲区,加快打造工业领域省级创新平台培育发展梯队。今年以来,累计培训人数400余人,“点对点”上门辅导企业20余户。

四、关于“构建智能技术平台,赋能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一)大力提升智算能力水平。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的实施意见》,明确构建“一集群、八城市、多边缘”算力格局,提出到2025年全省数据中心机架达到80万架、服务器达到400万台建设目标。出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建设规划》、《促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建设的若干激励政策》等文件,全方位支持保障算力网络发展。目前,全省在建及投运重点数据中心达到47个,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智算中心项目落地投运,总算力规模超过40EFLOPS,成为全国智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网络通道,助推“东数西算”。

(二)逐步推进大模型应用生态链建设。依托华为云盘古大模型,聚焦酱酒、煤矿、化工、新材料、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8个重点行业,大力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形成一批低成本、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案。联合华为云对8个重点行业30家重点企业开展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调研,推动华为云及生态伙伴与11家行业重点企业签署行业大模型联合创新协议。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落实“两新”政策,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依托贵阳高新区、大数据科创城等区域载体,加快引进工业控制、虚拟仿真、网络安全等软件企业及传感器、智能装备等硬件企业。

五、关于“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赋能职能部门专业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强化产业人才政策支持。近年来,印发《贵州省重点人才“蓄水池”管理办法(试行)》,支持重点人才以事业编制身份进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印发《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出台高技能人才项目具体措施,每年制定高技能人才引才目录,支持各级引进优秀高技能人才。下一步,我们将实施“服务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落实“银龄计划”“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更多高水平人才。

(二)着力引进产业急需人才。连续12年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打造贵州吸引集聚优秀人才的主阵地。今年成功举办第十二届贵州人才博览会,目前全省共组织3149家用人单位6.18万余个人才需求集中引才,人才参与量、投递简历数均创历史新高。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引进培养一批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工艺制造等方面重点人才。“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业产业累计引培重点人才1032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开展领导专家“以才引才”、省赴知名高校专项引才等活动,促成更多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产业人才来黔创新创业。

(三)抓实产业技能人才培训。2023年,印发《关于2023—2025年持续做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大力支持工业企业申报,建设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推荐申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实施“贵州技工”培训工程,重点依托已建成的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去年共开展培训4.07万人次。

六、关于“创新服务方式,赋能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的建议

(一)促进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发布《贵州省“十四五”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软件开发和设计产业的重点任务,支持基于鲲鹏、飞腾等芯片架构的国产软件产品研发和应用。大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方面,培育国产化软件生态。支持在贵安新区新建智算中心项目,优先对国产化比例高的项目给予奖励。

(二)营造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生态循环。“十四五”以来,印发《贵州省软件名园评估规范(试行)》,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创建以软件产业为主导、拥有一批高成长性软件企业、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性和品牌影响力的产业园区。今年发布《贵州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提出通过内育外引加快建立关键工业软件体系,重点面向工业控制、虚拟仿真等领域,发展数字管理、网络安全等软件产品,持续夯实数字化基础。

(三)加强工业软件协同创新。统筹我省工业软件创新资源,积极推进与先进地区的资源交换和优势互补,加强基于我省工业基础和发展动向的工业软件创新协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工业软件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搭建企业间工业软件协同研发平台,鼓励产业链重点和骨干企业开展典型工业软件的联合攻关、集成应用与商业孵化。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科技研发由企业出题、创新平台为企业服务、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科研投入向企业倾斜、科技成果由企业实施转化、科技资源面向全国引进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