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称: | 李永莉 | 会议届次: |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做强我省道地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 建议编号: | 第546号 |
主办单位: | 省卫生健康委 | 会办单位: |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 |
复文标题: |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46号建议的答复 |
代表名称: | 李永莉 |
会议届次: |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做强我省道地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
建议编号: | 第546号 |
主办单位: | 省卫生健康委 |
会办单位: |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 |
复文标题: |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46号建议的答复 |
李永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做强我省道地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546号)收悉,该建议是2024年代表跟踪督办建议。按照2024年重点建议办理要求,由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会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升战略定位”的建议
近年来,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全省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领导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徐麟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深入中医药工作一线调研,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李炳军省长亲自谋划部署,强调要坚持企业带动、文旅带动、市场带动,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省委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作为全省37项督查事项之一,督促各地和省有关部门推动重大政策落实;省政府党组将破解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纳入专项整治内容,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二是强化顶层设计。颁布《贵州省中医药条例》,陆续出台《贵州省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等政策文件,切实从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和落实保障上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部署,全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是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构建完善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管理体系,目前我省已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各方支持”的工作机制。同时,市、县卫生健康局增设中医科、股,实现专业领域专人负责,确保中医药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盯,服务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完善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始终高度重视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工作,加快建设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积极推行黔药“出山出海”战略,持续扩大贵州中药材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占有率。一是加快建设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和集散中心。围绕中医药产业布局和优势单品,积极建设产地交易市场,目前已建成投用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中国(贵州)天麻交易中心、绥阳山银花产地交易市场等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二是持续加强产销对接。推进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间的仓储协同,建成“1+8+N”电商供应链云仓体系(1个省级中心仓、8个市级枢纽仓、60个县级节点仓),全面构建智慧仓配网络,形成“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的供应链体系。目前,我省正着力自主研发“智慧园区”系统平台,覆盖省内外20个大型物流园、省内约200个物流中心,谋划打造“黔地灵药”供应链综合服务中心,为中药材流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全力打造交易平台。加快推进中药材(大健康)电商交易平台建设和应用,开展中药材“五进”活动,支持建设贵药商贸中心,推动天麻、石斛等9个道地药材在“一码贵州”平台上线销售;整合提升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药品采购系统,鼓励中医医疗机构线上采购中药饮片,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
三、关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
我省始终坚持加大政策供给,不断增强中医药产业政策针对性,将健康医药产业纳入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联动性显著提高。一是强化政策支撑。以贯彻落实《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引领,推动13个省级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措施,9个市(州)制定出台本地区中医药产业攻坚行动计划,形成“1+13+9”政策体系。二是加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支持,以“黔六味”道地优势药材为重点,申报农业农村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支持,正有序实施推进25个项目。同时,加强资金保障力度,发挥中药材风险资金池杠杆作用,设立“黔药贷”,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设立20亿元规模的金通贵州中药材产业基金,用于投资定制药园、产地交易市场、院内制剂、中药配方颗粒等中药材全产业链项目。三是实施重大工程。制定出台《贵州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等“八大工程”,集中力量解决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突出问题,推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截至今年9月,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32家,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154个民族药进入国家药品标准。
四、关于“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我省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持续深化科技、人才等体制机制改革,全力落实人才扶持政策。一是健全引才政策体制机制。印发《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出台高技能人才项目具体措施和引才目录,精准支持引进高技能人才。出台省级专家服务基层项目实施办法,持续加大输送专家智力支持乡村振兴和基层发展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人事政策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活力。紧抓科技团队建设,组织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队伍针对产业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对接5个院士专家团队入黔开展科学研究,组织成立省级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筹建贵州天麻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加强急需紧缺人才引育。今年,借助第十二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平台,60余家药材领域企业、研究机构提供了200余个岗位、1200余个人才需求,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同时,积极开展中药材相关职业评价工作,1800余人获“中药炮制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强化示范引领作用。统筹人社部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和省级专家服务基层项目,聚焦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全省重点开发区服务需求,组织实施服务基层项目380个,覆盖农业、医疗等7个领域,其中服务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等项目15个。同时,实施“揭榜挂帅”行动,鼓励农技人员下沉生产一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发布技术榜单5个,建立省级示范点33个、面积7500亩。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意见建议,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天然中药材资源,激发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不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