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代表名称: 高成春 会议届次: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支持民族医药传承发展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549号
主办单位: 省卫生健康委 会办单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复文标题: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49号建议的答复
代表名称: 高成春
会议届次: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支持民族医药传承发展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549号
主办单位: 省卫生健康委
会办单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复文标题: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49号建议的答复

高成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民族医药传承发展的建议》(第549号)收悉,该建议是2024年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督办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豫贵领衔督办。按照2024年重点建议办理要求,交由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培训和考核体系,促进民族医药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我省不断夯实中医药发展支撑体系,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民族医药保护、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继续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和中药专业人员带徒授业。实施中医药人才“黔医雁翔”工程,加大中医药科研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选拔、引进和培养力度。开展“贵州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推动省名中医资源辐射基层。另一方面,不断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印发《贵州省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单列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评价标准,将职称政策调整为按省市县乡四级评价标准,分级评价、分级使用,将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条件调整为11项“菜单式”业绩(选取省级4项、市县级各3项、乡镇级2项代表作参加评审),职称政策向基层倾斜。全面开展师承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工作,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骨干人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省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52万人,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60%。2022年黔东南州率先创新启动苗侗民族医生考核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共考核认定民族医生867名。同时,推进公立中医医院与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之间强化业务合作,积极开展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组织开展“西医学习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接受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可增加中医类别执业范围,在临床诊疗中运用中医药技术,逐步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

二、关于“增加药源保护机制和中药材培育基地投入”的建议

我省高度重视中药材药源保护与使用,不断强化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保护,持续推进中药材良种繁育与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中药材品质与规模双提升。一是强化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保护。围绕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优良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逐步完善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省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以及天麻、淫羊藿、黄精等重点单品原生境保护区、种质资源圃,推广应用优质种子种苗,提高中药资源监测能力,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二是推进中药材良种繁育与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强化良种供应、规模种植,推广优质种子(苗)繁育技术,建设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探索开展林药结合、果药结合等复合立体种植模式,打造集约化、适度规模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是做强“定制药园”推动黔药出山。明确“定制药园”建设的选址、种植规模、种植品种等环节技术要求,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等采购“定制药园”种植(养殖)的中药材,建立全省中药材稳定消费市场。今年1—4月,全省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729.87万亩,产量26.13万吨、产值37.6亿元,产量和产值稳步增长。

三、关于“支持创建一批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项目),推出一批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议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我省积极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模式,着力打造具有贵州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康体文化养生品牌。印发《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培育壮大“中医药+康养”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截至目前,全省已发布中医药经典康养文旅路线11条,打造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个、示范基地1个、示范项目8个。黔东南州围绕少数民族特色优势,进行苗侗特色主题创建,依托“一心四线多点”(一心:凯里市,四线:凯里—雷山、凯里—丹寨、凯里—镇远、凯里—麻江,多点:重点基地和项目),重点打造剑河温泉文化区、黎平侗乡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从江瑶族药浴文化体验基地、榕江侗族药膳食疗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有力打响“康养到贵州”康旅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协会补充、社会参与的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机制,助推我省民族医药产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