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代表名称: 民盟贵州省委员会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做大做强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提案 建议编号: 第1318号
主办单位: 省民宗委 会办单位: 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复文标题: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18号提案的答复
代表名称: 民盟贵州省委员会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做大做强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提案
建议编号: 第1318号
主办单位: 省民宗委
会办单位: 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复文标题: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18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贵州省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做大做强“贵”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提案》(第1318号)收悉,该提案是2024年省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提案,由省政协副主席冉霞领衔督办。按照2024年重点提案办理要求,交由省民宗委主办,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特色优势,推进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和质量强省建设,我省大力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创新品牌差异化战略”的建议

为加快打造集质量、标准、服务、信誉、效益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带动“特优精”产品提质增效、产业做大做强,2023年12月,省级层面出台《关于突出贵州民族文化特色大力打造“贵系列”品牌的实施意见》,将“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调整为“贵系列”品牌进行打造,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稳慎推进品牌过渡衔接。做好“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调整过渡为“贵系列”品牌有关衔接工作,对2016-2023年期间“黔系列”品牌打造情况进行摸底(截至2023年底,“黔酒”“黔茶”“黔银”“黔绣”“黔珍”“黔菜”“黔艺”“黔织”“黔食”等9个系列共认定品牌产品851个,覆盖生产企业535家),逐一研判分类提出过渡衔接措施。发布《关于做好“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调整为“贵系列”品牌有关衔接工作的公告》,对“黔系列”品牌标识、专柜(专卖店)、咨询专家、推广大使、官方网络销售及社交媒体平台等相关品牌过渡衔接事宜进行明确。梳理2023年度“黔系列”品牌打造推广项目结余经费,调整用于开展“贵系列”品牌打造基础性工作。二是稳定建设品牌“四梁八柱”。建立健全“贵系列”品牌打造基础架构、工作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研究制定《2024年度突出贵州民族文化特色打造“贵系列”品牌工作方案》,对年度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面向社会广泛征集“贵系列”品牌形象标识并完成登记注册,公开招标选定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为品牌培育运营商,成立由104名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搭建“贵系列”品牌“一站式”服务平台,制定“贵系列”品牌认定通则以及白酒等8个领域评分规范,品牌基础架构基本健全;协调收集35家省直相关部门92条支持“贵系列”品牌打造专项政策措施,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三是稳步实施品牌打造推广。深入挖掘贵州民族文化精髓,将贵州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刺绣、蜡染、制银、农耕、酿酒、茶艺、饮食、节庆等民间技艺和特色文化融入品牌建设,培育兼容民族风情、乡土特色、产业特性和现代潮流的“贵系列”品牌,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发布《关于开展首批“贵系列”品牌申报工作的通知》,通过各市(州)、行业协会推荐申报的形式,拟于11月底前认定第一批“贵系列”品牌精品;拟于第四季度举办“贵系列”品牌发布会,深入推进品牌宣传推广,推动“贵系列”品牌火爆出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从创新品牌差异化方面推进“贵系列”品牌打造,建立品牌统计、监测、评价制度,动态追踪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不断调整优化“贵系列”品牌打造举措。

二、关于“培育文化产业主体与社会网络”的建议

我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和社会网络,不断夯实品牌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一是坚持龙头引领。鼓励引导习酒、珍酒、金沙酒、贵茶、金沙贡茶、黔粹行、舞水云台、瑞银鸟、创和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省内中小企业发展,众多中小企业采取就近集中就业和订单式居家就业相结合方式,有效解决农村绣娘、银匠等群体就业问题,全力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坚持线下招商。积极组织省内企业参加上海“5·10”中国品牌日、青洽会、广交会、中国酒博会、茶博会、民博会等国内大型展会,并举办专场展销活动。今年10月,成功举办黔东南州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招商推介会,现场促成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公司、广州市天纵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合作协议。三是坚持文旅赋能。今年4月,成功举办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推出“星辰旅游城市联盟座谈会”“2024华住集团助力贵州首届住宿业发展大会”“万峰林杯文创大赛”“中国旅行社协会铁道旅游分会走进黔西南”“万峰林微电影盛典暨全国高校大学生寻美黔西南微拍大赛”等系列活动,让“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深入人心,为推进“贵系列”品牌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品牌支持政策,提升市场主体参与度,加强品牌传播力度与广度,研究制定并细化实施支持“贵系列”品牌打造的专项政策措施,推动土地、资金、金融、人才、科技等资源要素向品牌打造集聚。

三、关于“加快文化和旅游高端人才聚集”的建议

我省始终坚持推进人才发展平台与项目建设,持续激活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积极推进人才项目建设。以多彩贵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等平台吸引人才,以文化产业项目、产业发展基金培育项目等集聚人才。积极做好贵州人才博览会等平台引才工作,牵头抓好大旅游板块人才引进工作,精心制作宣传推介视频,持续加大引才力度,不断强化我省文化旅游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平台。持续深化文化旅游领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依托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贵州省旅游人才发展促进会,链接院校、企业、人才等行业主体,搭建起“贵州文化旅游人才服务中心”“贵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旅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等高水平学习、交流、服务平台,扎实做好人才培养与服务工作。三是打造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立足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按照“学校+地方传统文旅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苗医、蜡染等12项独具贵州民族文化特色的项目等纳入教学资源。同时,不断引进行业技能大师,打造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在培养职业院校技能人才的同时反哺地方的基层旅游人才培养。目前已遴选26家非遗企业和11家高校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5所院校入选2024-2025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推荐名单,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建好贵州文旅融合创新人才共建共享平台,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经营管理和技能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多层次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高端人才集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