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作风正产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方式正发生深刻转变,越来越多的贫困乡村、贫困家庭正通过农村产业革命跳出贫困恶性循环,彻底改变贫困命运。
非常之时、非常之事,当有非常之举、非常之策。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倒计时的决战决胜阶段,省委、省政府发出脱贫攻坚“夏秋决战”行动令,明确提出“产业革命取得更大突破”的行动目标,并作出具体部署安排。在17.6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大地上,这场农村产业革命正紧锣密鼓、响鼓重槌般地持续深入推进。
登高望远,才能更好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长期以来,贵州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突出,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低下是导致贵州农民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2018年初,省委作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重大决策部署,正是深刻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我省“三农”实际,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快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实践证明,这场农村产业革命正有力地推动我省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2018年,农村产业革命带动204万农户户均增收1.01万元,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9%、为近六年来最快增速,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今年上半年,随着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强力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再战再胜、捷报频传。据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最新发布的情况,我省农业生产明显快于全国,特色经济作物较快增长,其中蔬菜、食用菌、水果产量分别增长9.2%、41.2%和37.3%。尤为可喜的是,在一组组数据的背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作风正产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方式正发生深刻转变,越来越多的贫困乡村、贫困家庭正通过农村产业革命跳出贫困恶性循环,彻底改变贫困命运。
思想和认识上清醒,更要有行动和落实上的坚定。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担当在行。我们务必坚守初心使命,保持战略定力,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向前进,持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必然要求充分调动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要抓住“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根本、最能动的因素,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内容,持续加强思想引导,精准聚焦培训提升,激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激情和干劲。抓住“土地”这个财富之母,因地制宜让每一块土地都能产生最大效益。大力推进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提升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结合山坳多、小气候多等自然特点,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通过农村电子商务等渠道卖出好价钱;用好丰富的森林资源,加快林果、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发展,切实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抓住“资金”这个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整合利用好各类财政涉农资金,加大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协调对接力度,争取社会金融资金支持产业项目发展,有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革命、共享发展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要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深化农村产业革命,需要我们积极主动推进体制机制、生产形式的变革,以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活力激发出来。这方面,我省各地有许多努力和探索,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三变”改革就是典型。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属于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既能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又能更好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实践证明符合贵州实际,应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好、落实好这样的组织方式。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正在一天天地改变着贵州“三农”面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还将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以只争朝夕的劲头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场农村产业革命引向深入、进行到底,就一定能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创造贵州“三农”发展的更大奇迹。(陆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