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到2025年,要实现综合实力大提升,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2019年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效益大提升,旅游人均花费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奋力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加快推动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全省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2021年6月7日)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专题首页 > 最新动态

古邑新景添异彩 全域发展开新局 ——铜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旅游产业化观察

巍巍梵净山擎天而立,悠悠锦江、澎湃乌江奔流不息……秀美山水、厚重人文共同成就了“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佳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铜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了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成为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名城。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铜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实施文化兴市工程,推动“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文旅相生展魅力

当秋日晨曦温柔地唤醒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蕴含古风今韵的中南门老街、书院文庙、梵净茶苑等依次铺开,慢慢拉开时间长度,悄然诉说过往的文明时空。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居于武陵山脉腹地的铜仁,风景秀美,自古水道舟楫往来,货物俱集,商贸兴盛,文人墨客逆流而上、顺水而行,推动儒家文化、巴蜀文化在铜仁交融;铜仁更是红色基因浸润的热土,红色根脉代代传承。

文化传古今,文旅相生交融。迈入新时代,铜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守好两条底线和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举措,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铜仁建设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做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石阡困牛山战斗、木黄会师、枫香溪会议等红色资源,打造铜仁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依托梵净山西线打造长征步道,凸显红色文化引领特色。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保护修缮了枫香溪会议会址等22处文物建筑,完成德江枫香溪红三军政治部旧址等的文物本体修缮,稳步推进沿河铅厂坝红九师师部旧址、红三军沿河独立团自卫队三壶坪旧址修缮工作,以及实施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改陈布展。

讲好文化故事。深挖文化资源,创作文艺精品,围绕红军长征、困牛山战斗等红色文化资源,创作革命历史题材舞台剧《困牛山红军壮举》、革命历史题材音乐舞蹈史诗《木黄·木黄——永恒的丰碑》、红色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等70余个文艺作品,歌舞剧《这山就比那山高》入选贵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会演剧目。

打响文化品牌。推进文化遗产传承性保护,打好文化牌。石阡仡佬族民歌、松桃苗绣、松桃巴狄雄萨滚、德江炸龙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做活文化旅游业态。紧扣“流光溢彩夜贵州”品牌,做活文化旅游业态,打造了蕴含以茶文化、市井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及科普文化等六大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并与梵净山5A级景区、万山朱砂古镇、松桃苗王城串点成线。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彰显文化自信,让游客体验铜仁山水风貌、品味铜仁文化的厚重,推动铜仁文化旅游焕发新活力。“十三五”期间,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前四年接待省内外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保持20%以上增速,2018年、2019年入境过夜游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梵山净水谱新篇

“梵净山、朱砂古镇、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去了好多景点,每个景点都各有特色,这边不仅优惠活动多,服务质量也挺高,很不错的一次旅游体验。”中秋小长假,铜仁各大景点游人如织,当地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广西游客张媛莉流连忘返。

“时隔五年再游铜仁,感觉这边变化挺大的,景区服务更加智能化、旅游设施配套也完善了不少,当时没听说过铜仁城区内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所以直接去了湖南凤凰古城,这次和朋友逛了一圈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感觉还不错,挺有特色的。”朝登梵净山赏自然风光,夜至中南门品人文古韵,此番铜仁之旅让张媛莉直呼过瘾。

游客满意度提升的背后,蕴藏着铜仁市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近年来,该市围绕“一区五地”奋斗目标,按照“市级抓龙头、区县抓精品、乡镇抓特色”的工作思路,发挥生态优势强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将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作为龙头打造,全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持续井喷发展。

创新机制,深化改革。铜仁市通过抓龙头拉动“产业链”、抓精品擦亮金招牌、抓特色释放新活力,并先后印发《铜仁市全域旅游发展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完善基础,打造品牌。随着交通大动脉不断畅通,铜仁与各大旅游客源市场的旅游经济距离不断缩短,该市先后提级梵净山环线、江梵复线等旅游公路,开通机场、高铁站、主城区至市内重点景区及各区县通达辖区景区专线班车,并扎实推进旅游厕所建设,为铜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促进融合,丰富业态。铜仁市着力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催生了一批文旅新业态,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大力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铜仁市打造了温泉康养旅游产品、培育具有铜仁城市个性的夜间品牌等内涵丰富、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强、独具铜仁特色的精品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

优化服务,提升品质。铜仁市扎实推进“智慧旅游”服务、着力强化旅游市场监管、着力强化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提升旅游满意度。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铜仁成为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名城、全球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山与城的交融、水与景的呼应、仁与文的共通,让“梵天净土·桃源铜仁”释放无限魅力,美誉度、“打卡量”持续攀升。

“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A级旅游景区、14个剧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8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个个旅游景区景点,让铜仁市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武陵山区绽放光彩。

“十三五”期间,铜仁旅游发展成绩斐然,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历史性跨越。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守好两条底线和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举措,在奋进的新征程上,铜仁市深入实施“文化兴市”工程,按照“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思路,以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龙头,以办好“旅游两会”为契机,紧扣全域融合发展,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化。

今年1至8月,铜仁市共接待国内过夜游客1259.64万人次,同比增长27.77%;1至8月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7.8%,1至7月规上娱乐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53.1%。

乡村旅游助振兴

秋日,万山区谢桥街道牙溪村,古朴小桥,淙淙溪流,精品民宿鳞次栉比,古居古巷交织如网,都市游客漫步其间,寻味故园乡愁。

站在民宿“清馨幽舍6号”,村民张兴启激动地说:“党的政策好,打造牙溪生态农场,让空置的老屋成为精品民宿,村民靠吃旅游饭致了富。”

牙溪村是侗族文化村落,风景优美,人文厚重。过去因交通不便,丰富的旅游资源紧锁“深闺”,青壮劳力纷纷外出。山村凋敝落寞。

2018年,苏州苏高新股份公司和牙溪村结下帮扶情缘,该公司投资将牙溪村村民闲置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打造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生态农场。

生态农场名声大振,引来都市旅游,村民吃上旅游饭。目前,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式,牙溪村107户居民每户年均增收1.8万元以上,牙溪村“突围”,实现华美转身。

生态农场带领乡村“突围”,只是民宿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样板。铜仁通过人才培训、等级评定、品牌推广、业态催生等举措,不仅带动项目增效、推动服务优化、驱动质量提档、拉动消费升级、促动产业融合,更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热点和消费增长点。

数据显示,当前铜仁市民宿超过500家,床位数3200余张,共创建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客栈102家,其中,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12家、优品级乡村旅游客栈35家、标准级乡村旅游客栈55家;标准级以上农家乐(经营户)224家,其中,四星级农家乐48家、三星级农家乐176家。今年已向上申报省级重点特色民宿7家,甲级民宿1家、乙级民宿1家、丙级民宿3家,带动就业达1900人,有效激发了乡村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点。铜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不断丰富乡村内涵,形成农业农村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格局。

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如石阡县佛顶山村、松桃自治县薅菜村已被纳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今年已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3个;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35家,其中,乙级乡村旅游村寨21家、标准级乡村旅游村寨14家;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客栈13家,其中,优品级客栈10家、标准级客栈3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经营户)55家,其中,四星级农家乐21家、三星级农家乐34家。

激发新动力,乡村旅游助振兴。铜仁还精心建成了串联梵净山5A级景区和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的黄金旅游带——乡村振兴示范带。

乡村振兴示范带集乡村旅游、户外运动、康养娱乐、休闲度假、体育赛事等业态于一体,依托沿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村古寨,打造了一条全长43公里的“智慧马拉松赛道”,达到了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旅相融的效果,成为全市文化旅游龙头品牌的战略连接线。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不仅为乡村带来兴旺人气,还赋能乡村发展。预计,铜仁今年全年乡村旅游及民宿将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80亿元。

提质增效开新局

“全力推动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经济总量、旅游品牌创建实现新跨越,以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铜仁市召开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为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吹响了冲锋号,发出了最强音。

奋力推进文化旅游胜地建设实现新跨越,铜仁市以旅游产业化推进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与黔东工业聚集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协同发展,形成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旅相融,旅游市场化程度更高、产业化全面推进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着力加快旅游承载主体建设,实现旅游产品品牌化,铜仁市大力推进新景区开发、老景区提档升级,实施旅游景区倍增计划、旅游度假区提质计划、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成长计划,以品牌创建提升承载主体的市场竞争力。

着力打造主题旅游线路,实现旅游产品供给精品化,铜仁市通过突出当地地域人文、山地自然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以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核心,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为内涵,山地户外体育运动为补充,“春踏青赏花、夏纳凉度假、秋采摘体验、冬览雪泡泉”为支撑的铜仁旅游精品线路,为市场提供精品旅游产品。

着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实现游客客源多元化,铜仁市通过开通国际旅游航线、投放境外宣传片、加强与涉外机构合作,着力开发境外客源市场;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实施精准营销、举办专题活动,大力拓展国内重点客源地;通过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共建旅游精品线路,全力巩固省内及周边客源市场。

着力推进旅游商品研发,实现旅游商品特色化,铜仁市充分利用当地地标特点,以及铜仁民族文化元素、农特产品等资源优势,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包装,开发具有铜仁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土特产为主的旅游商品,促进旅游消费。

着力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实现市场主体规模化,铜仁市走全社会办大旅游的路子,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联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突出政府服务功能,发展壮大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商品体验店等旅游市场主体,成为推进铜仁旅游产业化的排头兵、领头雁。

同时,为增强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协调性,推动形成共抓旅游产业化工作合力,铜仁市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强化资金保障、强化用地保障、强化人才保障、强化政策保障等,为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铜仁市共有旅游市场主体26166家,已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体休闲、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