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要实现综合实力大提升,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2019年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效益大提升,旅游人均花费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奋力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加快推动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全省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2021年6月7日)
2024年,贵州以旅游为重点持续扩大消费,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化。新年伊始,创新推出“机景联动”和冬季旅游系列产品,通过整合航空和旅游两大产业,重构旅游空间形态、增强旅游要素吸引力、盘活旅游资产存量,贵州旅游的2024年在用新视角整合新资源、寻找新市场吸引新客流中起航。本报约请多位相关专家从“发现新亮点、寻找新玩法”探讨如何推动贵州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开发利用名人文化资源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历史文化名人是一个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表达,更是支撑文旅发展的“富矿”。进一步加大贵州名人资源开发,对进一步形成贵州人的集体画像、提振贵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贵州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贵州历史名人涌现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随着时代大潮涌现。自东汉尹珍“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以来,贵州人才蔚起,世代不衰,明清之际、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建国和改革开放,人才蜂起,呈“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二是如同贵州地形地貌。贵州历史名人形成峰丛特征,正如清代贵州巡抚田雯《黔书》道:“天下之山聚于黔,其山磊落峻拔,雄直清刚之气,一钟而为巨人。”如曾国藩在赠莫友芝诗中说的“豪英不地囿,十九兴偏邦”。三是形成强烈反差,有很强的冲击性和传奇性。被称为夜郎不知汉大的封闭山区却走出走向世界的外交家,被认为教育落后的地方走出无数名校的创办者。
集成建设名人文化村(馆、园)。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与贵州特色产品、特色景观等有机融合打造奇妙场景,形成体验式主题文旅区,成为贵州青少年研学必选地、到贵州旅游必选地,成为展示贵州魅力的新窗口、新名片。
实施历史名人传播工程。开展贵州历史名人评选,拍摄专题片、纪录片、影视剧、短视频、动画动漫等多种形式文艺作品,鼓励通过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新媒体等加强宣传,给贵州名人整体画像,提升贵州历史名人影响力,让历史名人走出历史、走进当代,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加强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名人故居保护,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历史名人故居保护管理模式。建立名人故居保护机制,将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有力结合起来,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将历史名人故居打造成区域文化交流展示平台,讲好历史名人故事,传递历史名人正能量。
加强名人资源梳理挖掘和名人文化研究。多层次、全方位挖掘历史故事、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设立名人资源数据库,科学评估各项价值,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开发。设立省级社科重大重点项目,开展系统研究,支持成立贵州历史名人研究会等,挖掘历史名人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历史名人文化普及传承。
开发名人踪迹游、历代名人主题游、民间工艺名人主题游等一批特色主题研学线路。整合历史名人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精心打造历史名人文化深度游、专题游等文旅产品,打通文物文博文创事业链产业链,形成文创产业发展业态。
创新冬季旅游新业态
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发展,传统旅游单一属性被打破,综合性创新产品成为行业引领者,贵州旅游作为国内旅游业界的创新使者,不断引领旅游新玩法。近日,贵州旅游行业创新推出“机景联动·飞阅贵州”活动,发布了4个机景联动旅游产品和4条冬游贵州精品线路。对于推进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也是创新冬季旅游新业态的系列举措。
创新航空旅游商业模式,推进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机景融合作为航空旅游的一种创新商业模式,以主动服务市场、灵活合作及低成本高效率为其核心竞争力,有着明显的点对点服务优势,不仅能推动国内旅游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也是推进贵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驱动因素。通过创新发展航空旅游,进一步构建由航空公司、机场、旅游代理商、旅游产品提供者组成的旅游产业链,并通过对其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与联盟,有利于促进贵州成为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创新交旅融合新业态,丰富旅游产业化的形式与内涵。交通运输是旅游行业覆盖半径的核心制约因素。民用航空业的普及,根本上缓解了旅游业的空间障碍和地理局限,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升和现代服务业驱动,航空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贵州“一干十六支”的机场相关项目建设,为贵州航空旅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机景联动通过有机整合贵州特色文化,结合美酒温泉民宿之旅、温泉美酒美食之旅、文化历史村味之旅、生态科技文化之旅,围绕贵州“9+2+2”“特意性”资源的提质增效,将会发挥资源汇聚优势。
创新旅游行程规划设计,满足旅游客源市场的多元需求。行程安排是影响旅游体验价值的重要因素。机景联动旅游产品和4条冬游贵州精品线路的整合,通过合理的行程规划设计,为旅游客源市场的潜在游客提供了多种可能,满足了游客的多元需求。这次的机景联动旅游产品,发布“贵阳—兴义—铜仁”“贵阳—兴义—遵义”“兴义—荔波”“兴义—凯里”4个机景联动旅游产品,将便利交通与贵州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充分发挥和突出了“多彩贵州”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克服了传统旅游线路未能很好发挥的“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不足。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精心打造贵州冬季旅游升级版。创新的营销模式是促进旅游产品成功变现的重要支撑。以“机景联动”为代表的创新旅游产品,通过精准分析旅游产品营销中的堵点和痛点,推进航空旅游产业链的联动机制,结合“一多两减三免”优惠政策,在原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又给出“机票优惠”与“景区门票优惠”的双重实惠,同时在冬季假期的关键节点,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介进行组合营销,强化了产品内容及创新策划的新鲜感。通过独特性和创新性吸引旅游客源市场潜在游客的关注及兴趣,加速了创新旅游产品的扩散效应,满足了游客的多元需求及行程安排。
利用好溶洞资源 丰富特色旅游产品
贵州喀斯特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73%左右,喀斯特地貌齐全,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类型,是我国喀斯特洞穴发育最广泛、规模最大的地区,具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特点。贵州除已开发的旅游洞穴,还有大量还未开发的“野生”溶洞,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地下水、罕见的洞穴生物等资源。
推动贵州溶洞旅游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2023年“五一”假期,绥阳推出“溶洞音乐周”项目,成为“洞穴+”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成功尝试。黔西南州推出“地学旅游”,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林、“天坑里的世外桃源”雨补鲁、泥凼石林等结合起来,奇峰、飞瀑、云海、峡谷、溶洞,集科普、研学一体,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要发挥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拉动、催化和集成功能,依托溶洞的典型喀斯特景观,创新发展科普研学旅游产品,建立研学旅游基地。此外,一些深洞内负氧离子丰富,有自身特殊的生态系统,洞穴空间也可开发洞穴疗养等项目等,将其打造为度假康养目的地。
加强旅游洞穴的科学保护。洞穴开发旅游后,游客数量及开放时间会影响洞内的空气湿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数值,从而影响到洞内的生态系统及钟乳石的存续状态。洞穴灯光植物的影响导致洞内存在一定程度景观退化、生物腐蚀,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溶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改善灯光条件是治理灯光植物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通过科学规划减少旅游洞穴中不必要的照明设施,根据游客的游览活动相应开关;另一方面可通过控制光照强度来预防灯光植物的生长,将洞穴内的灯光尽量换成LED冷光源。对已经生长了灯光植物的洞穴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消除。此外,要科学合理控制旅客人数和开放时间。
加大溶洞的科研力度。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各地环境科学家和洞穴专家纷纷来贵州考察洞穴资源,针对钟乳石的外观形态特征、形成过程、药用价值等完成了大量相关科学研究。今后应加强钟乳石的形成机理、其与洞内空气环境之间的相应关系等研究。科学的保护举措需要依托基础性的科研成果。要加大对溶洞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对重点岩溶洞穴资源区域进行专项摸底调查,综合评价、分类,确定保护级别,因地制宜制定保护和开发模式、计划和整体方案。
推动溶洞保护的专项立法,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贵州省现行有效的关于溶洞保护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岩溶洞穴的布告》属地方政府规章,颁布于1984年,仅有四条条文。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溶洞资源,应与时俱进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线上线下监管力度,对破坏溶洞行为从严从重处罚。
推进农业特色产业融入乡村旅游
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贵州增投入、引人才、全机制、树典范,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户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
农旅融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横向拓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融入农业产业链体系,农业经营主体共享产业链利益,农户稳定增收机制得以形成。在农旅融合纵深发展基础上,农业特色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依据特色农业禀赋分类,其主要有“中药材基地+康养旅游”“茶叶基地+茶文化旅游”“果园+休闲旅游”“田园风光+民族文化体验游”“生态渔场+垂钓基地”“花卉苗圃生态园+休闲旅游”等。通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乡土文化萌发出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活化利用和代际传承。
立足全局,促进农旅融合项目省域协调发展。各地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明确主要客源市场,在目标市场范围内力求协同发展,探索互补性、差异化、互益性的发展道路。在同区位、同目标市场的情况下,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设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农业基地观光体验、农业科普研学、沿河沿江风光游、乡村体育健身等农旅融合项目。探索农旅项目整体包装和整体招商,鼓励联动铺设旅游线路,实现农旅融合项目集约化、精品化发展。
激活存量,抓实农旅融合项目的运营和引流。区位条件好、产业基础好的农旅融合项目,可以探索引入一批知名度高的品牌旅游企业加以运营。探索采用顾问、培训、托管、承包、综合孵化等合作模式,和项目经营主体开展联合运营。将一些新的业态、新模式融入农旅融合项目中。重视和渠道商合作,积极开展与携程、艺龙、同程、途牛等旅游在线平台企业合作,拓宽客源市场。
聚焦差异化,打造多元业态农旅融合项目。在农旅融合项目启动前,要做好系统、科学的项目评估,与周边区域同类项目进行对比,力求产业互动、业态互补。已经启动的项目,要立足自身区位条件、特色农业品类,在品牌定位上给予自身合理的定位。整体发展方向上,依据季节、时段、心理偏好的变化,推动新业态发展,引导项目从观光旅游向沉浸式体验游转变,依据特色农业基地特点,选择性开发文创、休闲、康养、禅道、研学项目,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机制。
应用现代科技,推动农旅融合项目创新发展。加速推进山地农业智慧发展,搭建农业数据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引导山区农业经营主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探索山区智慧农业发展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种植、加工、物流、营销等方面应用智慧化集成管理系统,推动山地特色农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探索旅游活动从引流到票务、体验、售后反馈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引导农旅融合项目经营主体创新业态,积极发展数字电商、认领农业、农业公园、乡村庄园等新的农旅融合模式。
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美宜居新乡村。农旅融合项目要秉承以农为基,可持续发展原则,对项目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给予评估。项目启动后,要和林业、环保、自然资源部门沟通,力求提前谋划,构建乡村旅游与农业生态之间的协调机制。对于已经开发的项目应通过标语、警示语、公益广告等方式对游客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旅客自觉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坚持特色农业生态化发展,积极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引导游客使用无害、无毒、无污染性的布质、纸质生活用品,减少难以降解的塑料品对生态的破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