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要实现综合实力大提升,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2019年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效益大提升,旅游人均花费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奋力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加快推动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全省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2021年6月7日)
3月7日,随着最后一片嵌缝板精准就位,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实现全桥桥面贯通。巍峨桥体如虹跃谷,以625米的垂直高度凌驾北盘江之上,成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大桥,将贵州“桥梁博物馆”推向新高度。
在17.6万平方公里的壮美山河上,3万多座桥梁星罗棋布,世界前100座高桥中,贵州约占一半。在贵州,一座座大桥既是跨越天堑的通道,更构筑起云端漫步、凌空观瀑的沉浸式文旅场景。
自然人文交织
3月7日,沿着银百高速G69驶上平塘大桥,车辆在桥面上平稳前行,云雾在桥下翻滚,两侧是如诗如画的贵州山水。建筑之美与自然风光之魅的完美交融,让重庆游客周红情不自禁地惊叹:“太美了!大桥不仅与周边山水相得益彰,更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让人心生敬畏。”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复杂的地理环境,激发了贵州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贵州抓住历史机遇,修路架桥,开启了交通建设的“黄金时代”。
在设计之初,建设者们就将美学融入其中,不仅追求桥梁的坚固与实用,还注重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坝陵河大桥横跨峡谷,与两岸青山绿水相融相生。
平塘特大桥纤细婀娜,与周边山水相映成趣。
北盘江大桥则以雄伟的姿态矗立,展现出磅礴气势……
形式各异的桥梁与自然风光完美交融,打通推动发展的经济动脉同时,成为贵州又一张亮眼的旅游名片,来贵州看桥已经成为一种旅游打卡新方式。
而今,这份“桥与山水共生”的设计哲学正在花江峡谷大桥续写新篇,施工现场已成“未开先火”的网红打卡点。建成后,游客置身桥上,不仅能领略桥梁工程的辉煌壮丽,更能俯瞰峡谷的雄奇险峻,尽享绝妙体验。
业态融合升级
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馆长赵雄告诉记者,自1月至今,该博物馆已接待国内外研学团队约80个。
坝陵河大桥作为世界首座山区峡谷千米级跨径桥梁,是国内少有、贵州第一座可进入桥体内部旅游观光的超级工程大桥。
赵雄介绍,该博物馆推出了桥梁承重实验、桥面吊机物理实验、数字孪生等丰富多彩的STEAM研学活动,深受学生欢迎。“4月底,博物馆还将启动声光电信息化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研学体验。”
“如果说坝陵河大桥的桥体内部观光旅行是贵州‘桥旅融合’1.0版,那么平塘大桥与服务区、周边景区的深化融合发展是2.0版,而花江峡谷大桥就是3.0版。”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许湘华说,花江峡谷大桥是在“桥旅融合”现有建设经验上的一次巨大升级。
据了解,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项目将以“中国脊梁”和“三叠纪古海洋”为主题,打造国内首个集“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和贵州桥旅融合3.0样板,成为“贵州西南部第一旅游门户、全国桥旅融合新典范、世界峡谷极限运动胜地”。
“在旅游市场消费分级的当下,贵州桥旅融合产品极具吸引力。”提供贵州高端定制游的趣游吧负责人胡昌雄说,自2022年起,趣游吧推出坝陵河大桥“见桥”特色茶歇、沿线定制游等主题产品,颇受市场欢迎。“桥梁作为贵州的旅游新名片,为旅行社和产品研发创造了更多增量空间。”
桥上桥下联动
随着桥梁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贵州的“桥旅融合”项目正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天空之桥服务区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市场部临时负责人李晚秋对记者说,2月以来,天空之桥服务区迎来了来自北京、江西等地的10余个踩线团队,数量较去年大幅增长。“该服务区将与平里河村合作,整合桥上桥下的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游客不仅能欣赏大桥,还能体验桥下的农家乐、水上项目和果蔬采摘等,实现桥上桥下的联动发展。”
坝陵河大桥也在积极探索“一座大桥,N个业态”的发展模式。赵雄介绍,今年将整合周边自然风光、非遗、桥梁文化等资源,重点打造“黄果树+坝陵河大桥”的联动产品,将“观瀑布、登大桥、深体验、馆研学、住民宿”逐步打造成桥旅融合的新名片。
“目前,坝陵河大桥、平塘大桥、北盘江大桥所开发的产品和社会经济效益已经展现。”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肖越说,“大桥连接了城市和乡村,促进了城乡旅游的协同发展。此外,通过‘桥梁+’衍生出研学、电竞、康养等12个跨界产业集群,助力贵州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也为人类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然保护’的矛盾提供中国贵州方案,有利于形成‘以桥为媒、链山接海、对话文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新范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