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要实现综合实力大提升,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2019年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效益大提升,旅游人均花费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奋力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加快推动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全省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2021年6月7日)
仲夏的贵安新区,近600亩绣球花海在贵州梅园盛放。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近万名游客涌入园区,穿梭于粉蓝紫白交织的花丛中,用镜头定格这份限定浪漫。
绣球花开 梅园上新
沿着蜿蜒步道深入贵州梅园的绣球园,松林之下各色绣球花团锦簇,在阳光与枝叶掩映中形成层次丰富的立体花海景观。
为迎接这一刻的浪漫,贵州梅园作足了准备。投放旅游公厕5座、增设垃圾桶百余个、新增23座观光车5辆,并硬化了1.2公里游览步道。精心打造的“绣球之心”“森林童话乐园”等特色打卡点,成为游客镜头下的热门背景。
“今年绣球花观赏季以‘相约绣球海 浪漫无尽夏’为主题,园内汇聚了50余个品种的绣球花。”贵州梅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主管娄晓伟介绍。姹紫嫣红、香草草莓、贝拉等品种争奇斗艳,其中“无尽夏”作为主打品种,以超长花期和随土壤酸碱度变色的特性,得到了游客的青睐。
“各种颜色的绣球花非常漂亮,还设置了很多打卡点。园内有小吃,还有民族服装可以尝试,体验感太好了!”游客郭佳琳在花丛中兴奋地分享着游玩感受。
四季见花 产业焕新
绣球盛放并非昙花一现,而是贵州梅园打造“四季可观光园区”谋划的重要一环。作为贵安新区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贵州梅园在这个夏季突破了“冬季限定”的时空局限。
今年开园时,这座以“梅”文化为核心的生态园区就展现了全新气象。占地1200余亩的梅园,种植着朱砂梅、绿萼梅等200余个品种约5万株梅花。通过科学分区种植,形成“早、中、晚期梅花次第绽放”的观赏时序。
“今年我们将‘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体验为先’理念开展景观提质与生态养护。”娄晓伟表示,公司前后投入近2000万元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游客不仅能赏花,还能体验围炉品茗、汉服游园、投壶射箭等传统文化活动。
娄晓伟透露,除已开放的绣球花园外,紫薇月季园等特色园区正在建设中。依托立体栽培技术,未来将实现“冬春赏梅、夏观绣球紫薇、秋览彩叶林”的全季旅游体验,向“四季见花、月月有景”的生态图景稳步迈进。
多元增收 花润民生
花海,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富民增收的“幸福之花”。
清晨6点半,家住贵安新区高峰镇湾子头村的陈元芬便跨上电动车驶向贵州梅园。20分钟后,抵达工作岗位,打理花枝、清理杂草……这已经成了她今年的工作常态。
“做工少的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多的有5000元。”娄晓伟说,根据工种的不同,贵州梅园招聘的长期工有40多人,忙碌时也临时招聘30多名村民进园干活。“今年梅花季有25万游客涌入梅园,带来近700万元收入,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近2000万元。”
花经济的辐射效应惠及农家。在普马村九甲组的田园黔豫农庄里,店主韦勇早早就开始清点食材,忙得脚不沾地。得益于赏花热,仅在梅花盛开的短短半个月,该店就扣除人工成本净赚了6000多元。眼下,韦勇正用收益添置农庄配套设备,迎接新一波客流。
这片繁花似锦的土地,数年前还是“一株梅花与绣球花都没有”。2020年以来,贵安新区以“生态修复+产业造血”模式启动贵州梅园建设。从一朵花到一条链,从一片花海到一方经济,生态颜值正转化为经济价值,让乡村有了产业,富民更有抓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