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园区基本情况和产业发展现状
(一)行政区划基本情况
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于1999年7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2000年7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由东区(即原凯里市大友庄综合开发区)和西区(即凯里经济开发区)两个区域组成,面积分别为5.78平方公里和4.84 平方公里,共计10.62平方公里。2019年12月24日,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19〕135号文件批复,同意将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变更认定为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准面积为8.1108平方公里。
(二)经济运行情况
全区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3户,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58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0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79亿元。全区现有限额以上企业68户,2020年高新区商贸业销售额60.1亿元。
(三)产业发展现状
1.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高新区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350公顷,分为四期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共11.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配套宿舍楼、行政楼、食堂、超市、路网、绿化、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三期20万平方米现代标准厂房正在建设中。目前大数据产业园现有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5户,其中规上企业3户,分别是中昊电子有限公司、瑞讯科技有限公司、丰球磁材有限公司,202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00万元;规下企业12户,分别是鸿富锦精密电子、申黔互联数据中心、中科汉天下、亚芯微电子、顶层科技、锦虹微、粤扬线缆、富利源电子、伟林电子、宇之源光电科技等。主要从事数据处理和生产复合型热敏电阻器、彩显消磁热敏电阻、电子元件、通讯管材、SMT贴片等。
2.民族医药产业
民族医药产业园是我区产业集聚的重要园区之一,规划范围是东至摆仰路、西至铜兴路、南临开司大道、北抵金源西大道,占地面积3.38平方公里,共布局有生产加工制造区、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物流区、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健康体验养生区、技术创新研发孵化区和综合服务配套区等五大版块,主要以生物制剂、中西医药合成、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为主导产业,并配套相应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建设道路10条,总长13.67公里。
目前入驻医药产业园有国药贵州血制、飞云岭、苗仁堂、先锋药业等20余家医药企业,形成了医药研发生产、医疗材料器械生产、医药物流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基地;医药产业园现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核发的药品批文14个,大健康食品批文30余个,拥有GMP生产线10余条。2020年医药产业园实现产值约4亿元。园区有东南药业(医药物流)、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贵州)、苗侗药材资源收集与展示科普示范基地和苗侗百草科普示范基地,为医药产业园区提供产业发支持。
3.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民族文化创业园于2015年启动建设,是集民族民间工艺品研发、制作、展示、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园区规划建设民族服饰银饰和特色工艺品加工制作区、展示中心、销售交易中心、博物馆、研发培训中心、公共服务功能区等。目前,园区已建成1.5万余平方米标准厂房,已有九黎苗妹银饰、鑫田刺绣、仰啊欧服饰、天源根雕等12户家企业入驻。该园区分为创意研发设计区、非遗技艺传承体验区、产品展销展示区、产品加工生产区、滨江休闲养生区、民族节庆体育旅游区,涵盖创意设计、加工生产、电子商务、节庆表演、技艺培训、民间动物竞技等十二个业态。
4.商贸物流企业。目前全区现有商贸物流限额以上企业68户,2020年商贸业销售额60.1亿元。凯里经纬国际汽车城占地面积600余亩,其中一期361亩,建筑面积55万㎡,目前入驻企业189家,其中规上45家,2020年总销售额为42亿元。
二、行政效能、建设运营、人员结构、社会治理等体制机制运行情况
目前,黔东南高新区内设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局、科技创新局、规划建设和资产管理局5个正科级机构和综合事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3个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行政编制20名,事业编制60名,工勤编制2名,共82名编制。现实有在编人员80人。
现有工管委领导6名,其中工委书记由凯里市委书记兼任,管委会主任由凯里市市长兼任,凯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工委副书记,另外有3名工管委领导班子成员。
管委会下属国有企业三个,分别为开元城投公司、康达扶投公司、梧桐树招商公司,负责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收储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
三、工业园区干部(人员)薪酬及身份、职务职级并行情况
目前高新区核定行政编制20名,事业编制60名,工勤编制2名,具有公务员身份人员21名,其中正处级1名,副处级3名,三级调研员1名,科级13名,有3名科级干部执行职务职级并行享受副调研员待遇,科员3名;具有事业身份人员57名,其中管理岗36名,专业技术岗21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具有工勤身份人员2名。所有人员薪酬执行凯里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
四、工业园区干部队伍建设、事权责任、机构服务、扶持方式、考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干部交流不畅。由于园区领导职位少,园区与市区之间干部交流不够顺畅,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没有上升空间,不得于调运干部工作积极性;二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高新区在此次改革中,对机构进行整合,撤销了社会事务职能机构,职能和人员虽然划转,但社会事务职能移交还不彻底,仍承担着大量的社会事务工作:如信访维稳、创文巩卫、疫情防控、问题楼盘化解等工作。由于人少事多,高新区将大量精力放在社会事务管理上,不能聚集高新区的主责主业。三是行政审批权限下放不到位。机构改革后,高新区没有环保、安全生产监督、国土、市场监管、林业等部门,项目落地需要办理环保、用地、林业、安全生产许可等行政审批事项要报市直相关部门,程序繁琐、办理时限长,办事效率低,没有实现中央提出的“园区事情园区办、办事不出园区”的行政审批效率。四是财政体制不顺畅。机构改革后,省州下拨的企业扶持资金不能直接拨到高新区,许多扶持资金无法兑现,影响营商环境。
五、阻碍工业园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是体制机制方面,高新区虽然进行大部制改革,但改革仍未彻底,仍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事务,工作精力被分散,不能聚焦经济发展,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等重点工作。二是缺少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金融服务方面的人才;三是产业基础薄弱,产业不够聚焦,带动力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链;四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还满足不了发展需要,比如园区污水处理厂满足不了企业需要。
六、工业园区在人员配备、薪酬待遇、产业集聚、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所需的政策支持
(一)强力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园区干部薪酬待遇。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在管委会内设机构和国有平台公司实行全员竞聘上岗,让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有舞台。推行以岗定酬按级定酬的绩效工资制,将干部职工绩效工资与高新区效益挂钩,采取基础工资+年终目标绩效奖的薪酬模式,制定科学规范的薪酬体系,提高高新区干部薪酬,并按时兑现。加强市区干部的交流力度,鼓励市直各部门干部到高新区参加竞聘,也鼓励高新区干部走出去,形成你追我赶的干事氛围。同时加快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特别是高新区产业园区规划、招商引资、投融资、项目建设管理人才和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向高新区。
(二)进一步理顺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明析高新区职能职责。建议高新区不再承担信访维稳、创文巩卫、疫情防控、问题楼盘化解等社会事务性工作,信访维稳、创文巩卫、社区疫情防控等社会事务由所在镇(街)负责,让高新区轻装上阵,聚焦主责主业、聚焦经济发展,让高新区集中精力在抓经济发展上,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抓服务企业。
(三)进一步简政放权。机构改革后,高新区环保、安全生产监督、国土、市场监管、林业等职能部门撤销,相应人员划转到市政府有关部门,高新区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加上高新区人员较少,如果全部把上述审批权限下放到高新区,高新区无法承担。建议高新区成立企业服务中心,由市直部门采取派驻方式将项目建设所需要的环保、安全生产监督、国土、市场监管、林业等行政审批单位派驻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让企业办事不出园区,提高办事效率。
(四)加快出台支持高新区企业融资政策。建议研究出台促进高新区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解决高新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让企业有资金投入研发和扩大再生产。
(五)进一步理顺财政体制机制,建立省州项目资金直通高新区制度。一是恢复高新区县级独立财政体制,赋予高新区更加灵活财政支配权;二是建立省州项目资金直通高新区,上级给予黔东南高新区的各项补助资金,由上级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支付给高新区,有利于高新区项目的申报和项目实施,增强高新区发展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