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最新动态
普定 产业根基牢 城乡活力足

普定县工业园区,一个个企业相继落户,形成产业集群,展现出追赶跨越的活力。

活力,体现在企业落地发展的信心。普定慧远能源开发公司负责人鲁飞来到普定投资10多年,见证工业园区的崛起,他说:“政府服务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难题,让我们安心搞生产。”

招商引资,产业集聚,普定工业园区逐渐形成煤电铝一体化和新能源新材料为首位产业的集群发展格局。

工业做强经济支撑,释放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过去5年,普定县不断解放思想、提升格局、扩大开放,全面开创普定发展新局面。脱贫攻坚取得全胜,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新型工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城镇宜居宜业,楼房拔地而起,商贸日益繁荣;群众收入日益提高,绽放出美丽笑容,“活力普定”璀璨绽放。

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活力足

进入贵州镁程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机器轰鸣,铝系列产品经过多道工序后生产下线。

作为一家从事铝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自落户普定投产以来,公司产值持续上升,发展势头持续向好,2021年年产值突破亿元。

“通过这两年的努力,我们引进了粤祥风铝业、鑫科源铝业、金诗楠门窗幕墙等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降低了各方面运营成本。”贵州镁程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内明说。

贵州镁程铝业科技有限公司只是普定县工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过去五年,普定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发展质效齐升,引入智慧快刻、萨伽吉他等17家优强企业落户普定,推进超宇水泥、苗干妈等30余家企业67个项目升级改造。普定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第四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和省级重点园区之一。2021年,工业总产值完成83.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5家。

工业主战场如火如荼,农业迎头赶上,提质增效。韭黄、茶叶、食用菌种植、肉兔养殖四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抓手。“朵贝茶”入围《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一批100个知名地理标志,普定县荣获“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9.6亿元,

服务业异军突起,新增秀水、沙湾、农耕庄园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马官镇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21年接待游客512.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29亿元,分别增长33.93%和45.17%。金融、保险、通讯、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稳步发展,农、旅、文、体融合发展趋势逐步彰显。

追赶跨越,普定县发展活力十足,质量越来越高。2021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4.63亿元,增长10.4%。

绿色宜居 美好城乡有活力

走进普定县桂花苑公园,周边曾经是一片片荒野,现在已被一座座规划有序的高楼替代,拥堵狭窄、尘土飞扬的道路变成了宽阔整洁的大道,成为连接安顺城区的重要通道。

公园里,老人打太极、跳广场舞,小孩奔跑嬉戏。绿地、树荫,环境舒适。

“城市发展快,曾经的田地变成了繁华的小区,修建了公园、广场,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好!”市民杨莉莉对此深有感触。

生活在普定的人,都感受到城市、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五年,普定县按照“一分三向”城乡发展模式,全力做大做美中心城区、做精做细城镇品质,推进城镇联动、城乡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安顺主城区,构建“一核两轴三区四副”城镇发展新格局,城区面积拓展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1%。打造朱官凼湿地公园、老城水景街等一批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建成仁和铭府、碧桂园等一批宜居宜业城市综合体。获得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县和“国家卫生县城”称号。建成金荷、朵贝等省、市美丽乡村示范点37个,马官、化处等6个乡镇荣获“国家级卫生乡镇”称号,白岩荣获“全国美丽宜居示范镇”称号。穿洞靛山村、化处焦家村成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绿色生态让美丽家园更宜居。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加大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大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连续五年实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8%以上,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从提高到52.67%,荣获“贵州省森林城市”称号,猫洞乡补龙村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绿水青山正成为普定1091平方公里大地上的美丽风景。

以绿色为底,普定县城乡绿意盎然,更加宜居,城乡发展活力更足。

民生福祉 幸福生活迸活力

发展普惠民生,创造品质生活。

过去五年,普定县以民生为要,大手笔做好民生工程,让广大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年来,普定县上下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找差距、补短板,实现3.2万户1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精准脱贫的普定答卷。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特色显著,职校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获全国“阳光校餐”示范县称号。

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持续推进,改扩建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134个,县乡远程医疗实现互联互通。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全县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7%,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2.95万人。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635元/月、4548元/年。

就业创业稳步推进,被国家8部委列入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返乡创业试点县。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744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构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通达省城及周边县区的路网体系,县乡村三级道路基本实现油化(硬化)全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现全覆盖。

如今的普定,群众生活品质日益提高,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新起点,新征程。普定县正按照省委“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争先进、创一流,努力打造黔中经济增长极、黔中产业聚集地、黔中城镇核心区“一极一区一地”,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普定篇章。

贵州博大包装:创新驱动 加速崛起

全自动生产线24小时运转,每天生产30万条包装袋……走进贵州博大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设备正在运转,包装袋成品不断下线。

“现在订单排满了,我们全力赶生产,推动公司发展上台阶。”贵州博大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庆明说。

发展的背后,是该公司创新的结果。2014年,贵州博大包装有限公司落地普定,2017年,占地200余亩,拥有厂房及宿舍4万多平方米的工厂投入使用。

“项目落地后,政府温馨温暖服务,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投产当年即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陈庆明说。

几年间,企业成长为集塑料制品和纸包装生产、销售及贸易一体的公司,设计生产规模达到年产9亿条编织袋,2021年完成产值9800余万元。形成研发、设计、拉丝、编织、彩印、复合、制袋、检测一条龙的编织袋生产体系,通过了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塑编行业专利12个,多个水泥包装袋生产工艺环节均属全国首创。

为推动生产更加高效,公司引进奥地利全进口方底阀口袋生产线,具有节能减耗和环保等优势,最大年产值可达亿元以上。目前,贵州博大包装有限公司拥有两条全国最先进的智能水泥包装袋生产线,国内最先进的大型拉丝机2台、圆织机172台、覆膜机2台、多功能自动印刷机5台、自动对缝机50台,已成为贵州较大的包装袋生产企业。4月初,由该公司参与起草的水泥包装袋新标准正式实施。

“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我们和国内5家大型水泥企业开展合作,生产订单稳定。”陈庆明说,同时,我们也不断开拓市场,产品销售范围已从原来的云南、贵州、四川,拓展到新疆、广西及缅甸等地。

春色满茶园 茶农笑开颜

时下,正值春茶采摘期,普定县靛山村茶农徐贵朵一大早来到茶山,开始采茶。

徐贵朵曾是贫困户,家里有一双儿女,以前一家人挤在茅草屋里,生活拮据。2018年,随着靛山村茶产业发展,茶产业合作社优先雇用徐贵朵务工。

在茶山,徐贵朵双手轮换,手指飞快地采摘嫩绿的茶青。“在这里务工,每天都有60块钱以上工资。”

除开务工工资,徐贵朵还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村里,每年还有1000元土地流转金。春茶采摘期,丈夫储永成也跟着到茶山采摘茶青,依靠茶产业,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

收入提升,她家将房子翻修,生活越来越幸福。

靛山村茶叶种植面积2000亩,除村合作社,还引进外地茶企发展种植茶产业,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

“今年可采摘茶青50余吨,能生产12吨干茶。”靛山村党支部书记褚代洋说,目前茶青收购价格30元一斤,预计茶产业产值1500万元以上。

看着满山的茶叶,褚代洋对未来已经有了新的规划。“我们的目标是全村人均两亩茶,届时人均收入就能提升8000元以上。今年底我们还规划种植茶叶1000亩,做好茶农动员、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企业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普定县茶产业按照“壮大、巩固、拓展、提升”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茶产业集中连片开发,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截至2021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9.7万亩,产量1400吨,产值4.2亿元,茶叶企业54家。亮峰公司、久茗公司、萌春公司、重华公司4家茶企成为入规入统企业。“朵贝茶”系列产品在“中绿杯”“中茶杯”“黔茶杯”等活动中获奖,推动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