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泉市举办的“川恒杯”第一届“福太极”太极拳公开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太极爱好者参赛。

贵州香辣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

福泉古城文化旅游景区。
金秋时节,天高云阔。福泉大地上高质量发展步伐铿锵有力。
工业园区,企业生产势头强劲;田间地头,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发展,旅游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福泉市高质量发展图景精彩纷呈。
一批批民生项目建成使用,一项项公共事业及基础产业成效明显。
2024年,福泉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1亿元,同比增长9.4%,总量及增速位列全州第一。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1%、6.8%;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宽至21.9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7%;连续十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城乡发展的每一次蝶变,背后都有着干群同心的努力与汗水。
“十四五”期间,福泉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牵引,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突出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向上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在全省“富矿精开”、高质量发展上当龙头、树标杆、作表率,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壮美篇章。
抢抓新能源赛道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走进位于黔南高新区牛场双龙工业园区的福泉鸾航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作响,三条氧化钼焙烧生产线正在作业。
“我们2023年12月通过招商入驻福泉,2024年4月启动建设,2025年1月顺利点火试生产。”福泉鸾航行政部负责人周松乾介绍。
福泉鸾航是一家集钼金属材料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投资1.5亿元建成年产2万吨钼精矿焙烧氧化钼生产线和年产1万吨钼铁冶炼加工生产线,采用新型节能回转窑生产,生产的钼铁、工业氧化钼等产品畅销省内外。“通过今年的试生产状况,基本上达到预期的效果。截至9月底,实现工业产值12.1亿元。”周松乾说。
工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心骨”和“压舱石”,工业稳则发展稳,工业强则经济强。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崛起,为福泉工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位于福泉市道坪镇罗尾塘园区的贵州福泉川东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黄磷、磷酸、磷酸盐系列、甲酸及甲酸盐系列等磷资源深加工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深耕磷化工领域的骨干企业,福泉川东始终聚焦产业链延伸与绿色转型。今年,该公司紧盯市场发展方向和需求,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设一条年产10万吨食品级焦钠盐项目生产线。
“该项目于今年2月份动工建设,预计11月上旬达到试生产条件。”福泉川东工程技术总监方平农介绍,项目建成投产后,将通过深化磷资源的深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项目不仅是对现有产能的优化升级,更是瞄准了食品添加剂等高端应用市场,填补我省食品级焦钠盐规模化生产的空白。
“吃磷饭”,“念磷经”。近年来,拥有14.2亿吨磷矿储量的福泉立足资源禀赋,深入推进“富矿精开”,以精、深、新为方向,推动磷化工产业从“卖矿石”向“造材料”转型。
福泉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该市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全市优质企业从31家增至58家。贵州裕能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生产技术在国内国际领先,产品广泛应用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知名企业。
工业挑大梁,福泉市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2024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433亿元,增长8%,增加值完成120亿元,增长16%(1月至9月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08.69亿元,同比增长27.5%;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18.5亿元,同比增长19.1%,总量排全州第一)。目前,福泉市拥有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精细化工领域核心技术30余项,有效专利授权330余件。已集聚上下游企业130余家,形成从磷矿开采到电池材料生产的完整新能源产业链,成为贵州省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地。
聚焦四化谋新篇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近期以来,福泉市龙昌农产品加工园区内一派繁忙景象。生产线上,红彤彤的辣椒经过清洗、烘干、分选,变成色泽鲜艳的干辣椒;金黄色的刺梨经过压榨、发酵、灌装,变身高附加值的刺梨饮料……这些福泉地道的农副产品经过精深加工,实现了“田间地头”到“消费终端”的华丽转型。
“我们6条烘干线日消耗120吨鲜椒,产出干椒30吨左右。通过引进智能化烘干生产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也更加稳定。”贵州香辣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介绍,该公司今年预计将突破150万斤干椒产量。烘干后的辣椒经过分级包装,将直供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食品加工厂。
农产品精深加工一头连着农业、农村,一头连着工业、市场。“十四五”期间,福泉市全力坚持“农业工业化、农业科技化、农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坚持以农业现代化“八个好”为主抓手,围绕“1+2+N”主导产业体系,以工业思维抓农业,在全市布局和重点打造以辣椒、刺梨、生猪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并积极探索农产品“应加工、尽加工”“宜精深、全精深”的有效路径。
“福泉农产品加工产业涉及的主要有生猪、辣椒、粮油、茶叶、果蔬、刺梨、中药材等。2024年,全市年营业总收入2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113家,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50.2亿元,本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4.8%。”福泉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刘松介绍。
用“工业锅”炒好“农业菜”,为福泉产业链的升级增值增效注入强劲动力。而该市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新型城镇化进程。
福泉市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围绕打造绿色宜居人文城市目标,福泉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投入22.9亿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区面积增至21.9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7%;以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为抓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70个新型城镇化项目;提升城市品质,建成一批园林式小区和口袋公园,实现了城中有景、景中有城、景城融合,形成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生活圈。
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福泉市将旅游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类型各异、错位发展的旅游城镇体系,越来越多的游客钟情于福泉。
2024年,福泉市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要素,紧紧围绕打造“黔中旅居人文福地”目标定位,做足福文化,持续擦亮近悦远来“福泉福地·人文旅居”品牌。举办了第一届“福太极”太极拳公开赛、“多彩贵州”自行车联赛暨福泉国际自行车节等省级以上赛事7场次。创新推出“678·欢乐吧”文旅活动,举办万人以上活动34场次,承接各级培训、企业年会134场,聚客引流超100万人次,全年接待过夜游客65.3万人次,同比增长8.63%,游客人均花费1189.58元,同比增长6.83%,“这里是福泉”话题曝光量达2亿次,“福泉福地·人文旅居”实力圈粉、亮点不断。
天蓝地绿水更清 擦亮生态底色走绿色新路
今年3月,黔南高新区凭借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强度5年降低45%、工业增加值翻番的硬核指标,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
这个从磷矿开采起家的老工业基地,能够入选碳达峰试点,也得益于福泉市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做足磷、不唯磷、超越磷。老牌企业磷化集团累计投入约30亿元,实现磷石膏循环利用;川恒、裕能、盛屯等企业构建了“磷化工+金属冶炼+新能源材料”耦合产业链,实现磷酸、硫酸等资源循环共享;企业产生的废灰,都会被送到贵州星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资源转化……
能源变革、产业升级、固废治理,在“富矿精开”背景下,福泉锚定磷化工、新能源材料、金属冶炼三大支柱产业,加速构建千亿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功探索资源型地区发展的新路径。
工业的逐“绿”攀高,也是福泉市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有力体现。
福泉市坚持以人为核心,围绕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统筹产、城、景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品质持续提升,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夏日的早晨,微风徐徐,空气清新。在福泉市文峰广场口袋公园,绿植郁郁葱葱,各类花草焕发生机,步梯分布错落有致。行走在公园内,阵阵绿意扑面而来,不少市民前来休闲散步、拍照打卡。
市民李涛说:“环境很好,我们都喜欢来这里拍抖音,休闲娱乐一下,觉得很开心。”
城区风光无限好,乡野景色更是靓。浩瀚无边的双谷梨园花海、能与负氧离子共舞的洒金谷、风景秀丽的黄丝江边布依寨……一直以来,福泉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好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的“减”法,探索生态经济、新兴产业的“乘”法,持续建设美丽乡村。
有山皆绿,有水皆清,盈盈绿意间蕴藏发展活力。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福泉市坚定不移把绿色生态作为发展底色,展现出蓬勃面貌。
近年来,福泉市加大结构性减排力度,促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让福泉的天更蓝。纵深推进河长制,扎实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加大重点河流治理,动态消除纳污坑塘,对重点企业、河流水质自动监测,让福泉的水更清。强化医疗等领域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全面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让福泉的地更洁。
数据显示,福泉市森林覆盖率达62.19%,村庄绿化率达50.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8%,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7%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8.9%。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通过省级验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重点河流地表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均位居全省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春风化雨润磷都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每日清晨,在福泉古城景区内的太极宫广场上,都有众多市民在此习练太极拳,以太极之韵“串联”起各民族的情感共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纽带。
福泉的太极文化不断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太极爱好者,他们因共同的热爱走到一起,以拳会友、以武传情,生动展现各民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同心同行与和谐交融。
太极爱好者樊思宇说:“我们这里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虽然大家生活习惯、习俗方面有差异,但是因为对太极的共同爱好,所以大家互相包容,相处融洽。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各民族共建精神家园、深化交融,助力共同繁荣,福泉市持续释放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马场坪街道乐岗五新社区的民族文化广场上,苗族芦笙与布依族月琴合奏出和谐乐章;创新实施“五个三”工作法,建成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六月六”民族文化节等特色品牌;2021年以来,引进裕能、盛屯、厦坞等7家新能源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就业1.3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占比约30%,通过产业链耦合集聚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以文化为纽带,民族团结之花在福泉大地绚丽绽放,该市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荣誉。
在这片热土上,军民融合的暖流同样涌动。每逢建军节,“兵妈妈”李应群带领的拥军队伍总会带着亲手缝制的鞋垫走进军营。作为连续十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城市,福泉创新建立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累计解决部队训练场地建设等难题61项。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打造的“定岗式”培训模式,推动退役军人就业率达98%。福泉人民与驻军部队,始终高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旗帜,将“红旗永不倒、感情永不淡、步子永不停”融入城市血脉。
在这片热土上,法治春风浸润城乡每个角落。在福泉市公安局金山派出所“民调入所”调解室,民警通过“云上法庭”连线法官,为农民工讨薪纠纷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2024年,福泉市通过深化“112”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成功调处案件3593件,行政诉讼败诉率实现清零。智慧警务建设更添保障,19架警用无人机组成的“飞手战队”开展夜间巡航,科技赋能让“平安福泉”防线坚不可摧。
在这片热土上,民生保障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2024年,福泉市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投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稳定在70%以上,培育化工技能人才2000人次以上;投资建设了高级实验中学、市十幼等项目,新增学位2340个,县域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这座城市获评国家科普示范县(市、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福泉市用“民之所盼”校准发展航向,当无人机掠过磷化工园区的智慧厂房,当民族歌舞回荡在新建的民族文化公园,这座城市的改革创新与民生温度,奏响了新时代的协奏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