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省政府年终专题 > 规划 > 创业

汇川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激活一江春水

         

创业创新天地宽 致富带富奔小康

——汇川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激活一江春水

板桥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条街已然形成,生产的藤编工艺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顺应时代大潮,在被誉为“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的汇川区这片红色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创业的典型,成为率先致富、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如今,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汇川区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制,加大技术培训、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倡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争创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努力探索新时期农民工创业就业、致富带富的新路径。在服务机制方面,该区着力完善镇(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人社、财政、工商、税务、银行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现场办公,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着力打造社区(村)创业示范窗口,让返乡农民工能就近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创业服务,形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完善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体系。在农民工的技能和教育培训上,充分发挥大中专职业教育学校、社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以及工会、劳动就业、妇联、团委等部门的作用,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尽快就业创业。

汇川区将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统一纳入农民工创业园规划,坚持园区建设和扶持创业相结合,及时为园区企业兑现创业奖励、场租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为园区企业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及劳动法律服务,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新机制,着力将返乡创业示范园打造成一个集“创业场地、优惠政策、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于一体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

汇川区出台并下发了《汇川区总工会关于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方案》、《汇川区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做好汇川区返乡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从培训、教育、资金、维权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该区成立了“汇川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成立专家组免费为农民工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组织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2013年以来,开展大型返乡农民工招聘会共6次、区人力资源市场日常招聘300余次,提供适合农民工就业的岗位4.5万个。

当前,汇川区结合区域经济,紧跟“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大扶贫”发展战略,将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2016年以来,该区重点引进了以富泰集团、博仕皓为代表的大数据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加快打造总投资23.85亿元、占地面积2.75平方公里的大数据智能终端产业园。整个产业园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80多亿元,年进出口贸易金额可达10亿美元,出口金额超过5亿美元,可以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大数据智能终端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园区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从发达地区归来的农民工以及失地农民提供“无缝对接”的就业机会。

当下,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如何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打赢脱贫攻坚战,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已成为汇川区各级党委政府思考并践行的一大命题。

创业故事

小米粉成就大事业

从小小的加工作坊发展成当地小有名气的加工厂,从年收入不过几万元到200万元,返乡创业11年时间,汇川区泗渡镇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刘正念,将小米粉做成大梦想。

做过小工,当过代课老师,曾到广东、福建等地务工,历经艰难磨炼的刘正念于2005年回乡自主创业,开办了自家的米粉加工小作坊,一干就是7年。2011年,小作坊发展良好,刘正念决定借助家乡盛产优质大米的优势,扩大规模开办米粉加工厂。由于投资大、风险高,家里人都持反对意见。刘正念顶着压力,主动寻求当地政府支持和帮助。2012年9月,在区、镇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贷款230万元、个人筹集270万元,总投资500万元,占地8.8亩、年产量达1万吨的杨老大米粉加工厂正式建成。

十多年的务工生涯及创业之路,让刘正念学到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经验,开发的一系列口感细腻、稻香味浓的米粉,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通过互联网,远销重庆、贵阳、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年产值2000余万元,纯利润200万元。

创业有成,照顾家人,回馈乡邻。如今,50名当地农民在刘正念的厂里就业,耳聋智障的残疾人从事简单的清洗大米工作,每月也能拿到2000元以上的收入;许多赋闲在家的花甲老人,以临时工的形式,入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巧活儿,每年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

情系家乡追梦来

16年前,农村少女黄中敏怀揣梦想,满怀信心走出大山。10年后,这个拥有年薪20多万元的成功女性,毅然回到家乡,在娄山关下的绿色田野,追求人生新的梦想。

地处遵义市中心城区的汇川区,因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一直是遵义市菜篮子工程重点基地之一。黄中敏创办的“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遵义市劳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该区绿水青山环绕的观坝村里。

自小在这里长大的黄中敏,1998年考上华南农业大学,2002年大学毕业进入厦门一家嫁接苗企业从事种子培育技术管理工作。七年的打拼,她从一名普通职员成长为该企业子公司经理,年薪20多万元。带着支持家乡发展的梦想,2009年黄中敏返乡创业,决心把沿海已经发展成熟的嫁接苗技术引进到家乡,让当地农民就近就业,不再背井离乡到沿海城市打工。

几经努力,黄中敏融资创办了占地300亩,集蔬菜标准化生产、工厂化蔬菜嫁接育苗为一体的现代高效龙头企业,于2015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年实现产值1500万元。

目前,该公司每年吸纳贫困农户500余人务工,人均增收14400元,带动3000余人脱贫致富。

“父老乡亲不用再背井离乡就能奔小康,回乡创业的理想实现了!”谈起家乡的发展,黄中敏高兴地说。

创业路上步步高

返乡创业农民工代表程发强。

在汇川区团泽镇上坪村贵州万盛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花卉培植基地大棚里,工人们忙着除草、起苗、移植,公司总经理程发强向前来定货的河南客商介绍玫瑰花种植情况。

占地150亩的花卉基地是公司今年新打造的优质花卉项目,培植红玫瑰、黄玫瑰、冷美人等13个品种,9月初进入市场销售,预计年产值400万元,可为当地60余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1990年夏天,时年18岁的当地农民程发强偶遇养鹌鹑的梁成贵,从此便结下不解之缘,走上了鹌鹑养殖创业之路。

创业路上,程发强逐步意识到,养殖鹌鹑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规模、市场等众多因素。他决定外出拓展销售市场,到遵义、贵阳走食品街、逛杂货市场、访蔬菜摊点,边推销鹌鹑蛋边了解市场需求。半年时间,程发强在赚取10余万元收入的同时,对市场有了更深的了解。

为了学习企业管理经验,2001年,程发强又到湖南一家大型现代化饲料加工企业做销售工作。凭着吃苦耐劳的一股拼劲,程发强的销售业绩不断攀升,成为公司年度“销售冠军”,年薪30万元。

在外打工收入不菲,却不能陪伴家人。为了与家人团聚,带动家乡发展,程发强决定返乡继续从事鹌鹑养殖。2003年以来,他先后组建成立了鹌鹑养殖技术协会、遵义市发强鹌鹑养殖有限公司、遵义市汇川区凤山鹌鹑专业养殖合作社,为实现鹌鹑标准化养殖,程发强凭借丰富的鹌鹑养殖经验,自己设计安装了收粪、拣蛋等系统。

几经曲折,程发强的鹌鹑养殖基地建起了8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厂房及4套全自动鹌鹑养殖设备,鹌鹑存栏量50万羽,年产优质鹌鹑蛋1200余吨,年产值1450万元。

随着养殖规模逐渐扩大,鹌鹑产生的大量粪便给环境造成了污染。2013年,程发强组建贵州万盛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贵州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发出供蔬菜、花卉和茶叶使用的有机肥,年产有机肥2万余吨,为加入贵茶联盟的“绿宝石”、“红宝石”茶叶基地提供专用有机肥,形成“鹌鹑养殖+有机肥生产+无公害蔬菜种植”的现代循环农业,企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只有乡亲们富裕了,才算真正的富。”程发强说。如今,公司的总产值达5400万元,每年累计发放给公司打工的当地农民工工资达450余万元,带动当地村民养殖鹌鹑68万羽、种植蔬菜2350亩,受益农户年增加收入1.2万元以上。

全国劳模、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张明富(右)扎根家乡,与乡亲们共同创业。

就地开发生态产业,带动一方乡亲致富。

巧手编织幸福人生

在娄山关脚下,别具一格的“返乡农民工藤编创业一条街”引人注目。去年靠藤编创收100余万元、时下正在修建有关藤编展览馆的汇川区板桥镇遵义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返乡农民工马毅正在忙碌。

从小学习藤编技术的马毅为了不让家乡的藤编工艺失传,2001年,带着村中编织能手南下,在广东佛山的一家工厂编织藤制品。由于马毅善于学习,吃苦耐劳,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老板提升为业务主管,负责新工艺品的编织和技术指导。

2009年回乡探亲,看到家乡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藤编行业充满商机,马毅决定回乡创业。经过市场调查,马毅决定另辟蹊径,从事藤编工艺品开发。

区、镇党委和政府帮助马毅协调土地、资金,并成立公司,租用农房,马毅带着一家老小开发藤编工艺产品。

为扩大板桥藤编市场占有率,马毅一有空就琢磨藤编新技术。马毅及其藤编工艺先后荣获遵义市“国密董酒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自由设计类特色奖、遵义市“金沙回沙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市场潜力奖、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设计大赛遵义分赛产品设计类优秀奖、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设计大赛遵义分赛综合类三等奖等殊荣。

去年12月,马毅带着自己编织的6件工艺品参加北京工艺展销会,没等展销会结束工艺品就销售一空,还收获不少订单。马毅笑着说:“不仅参赛作品我要反复研究,只要接到订单,我都会和商家反复沟通联系,设计出商家最满意的藤编制品。”

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发展,马毅的藤编生意越做越大,多彩多姿的藤编家具和工艺品远销重庆、贵阳等地。

马毅不仅自己富了,他还按照“公司+农户”的形式,由他下单将材料分给农户加工,计件付酬,统一销售,解决当地58名农民就业。

谈及公司未来发展,马毅希望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标准化藤编厂房,提升形象,同时联合区残联办培训班,培养一批藤编艺人,把板桥藤编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当年,不甘贫穷,走出大山,外出务工。

而今,返乡创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在汇川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军中,还涌现了养殖生态鹌鹑的贵州梦润鹌鹑公司董事长、全国劳模张明富;种植葡萄、牡丹的云群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云群;弘扬汇川区传统美食板桥豆腐干的创业者李茂林、谭生松;一直坚持创业发展,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遵义光勋绿色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光勋,他打造的农旅一体化“千果园”,解决一大批当地村民就业,保住了绿水青山,赢得了金山银山……

据不完全统计,汇川区外出务工人员4.4万人,自2013年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农民工创业户数5261户,占返乡农民工的58%,累计带动就业人数21570人。王其伦、杨才林、卢毅

  • 铜仁市围绕“互联网+她”探索妇女就业创业新模式
  • 黄平县农村电商创业发展速写
  • 清镇市发展农村电商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
  • 生态旅游花为媒 创业增收生活美
  • 汇川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激活一江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