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毕节市纳雍县董地乡罗嘎村后坝组一处废弃20多年的养牛场被顺利拆除。这是罗嘎村扎实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以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治理“大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该养牛场占地4.96亩,2003年由群众贷款筹资建成,后因项目失败而长期闲置,逐渐沦为残垣断壁。“村里的娃娃经常到这个破牛圈里玩耍,墙都是裂开的,顶上的瓦片随时都会落下来,看着都心焦。”村民王荣的感慨道出了大家多年的忧虑。
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因项目遗留的贷款问题,罗嘎村因不良贷款而未达到信用村指标,村民发展产业贷款门槛高、利率高,严重制约了乡村发展。
面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罗嘎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主动担当,将解决废弃养牛场问题作为落实“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部署的重要抓手,追根溯源,与纳雍农信联社对接,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通过深入走访农户、多次召开院坝会和群众会,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最终解开群众的心结,赢得群众的支持配合,成功拆除废弃牛舍,排除了安全隐患。
破旧是为了立新。罗嘎村第一书记介绍,原址将利用帮扶资金进行场平硬化,改建为集粮食晾晒、村民活动、应急避灾、红白理事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广场,实现“一场多用”,有效补齐村级公共服务场地短板。
环境整治的深入推进,不仅消除了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为解决更深层次的信用问题、重塑发展环境创造了条件。纳雍农信联社对罗嘎村开展整村授信,经综合评估,达到信用村条件。这一转变,意味着村民今后贷款融资将享受更多优惠,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从拆除风险隐患突出的残垣断壁到建设安全便民的公共场地,从背负“非信用”包袱到重塑信用形象,罗嘎村的实践表明: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可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一拆一建,是罗嘎村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的积极探索,也是优化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有益实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