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赤水河畔,晨雾还未散尽,丙安古镇的青石板上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一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正在展开。
4月3日,赤水市丙安红军学校“承红志·铸学魂·践长征”清明徒步祭扫活动,在赤水市基干民兵与200余名师生的共同见证下,将红色基因的传承演绎成新时代的青春叙事。
赤水河畔的历史回响
出征仪式上,红旗猎猎作响。
操场上,由赤水市人武部组织的基干民兵们列队成墙,丙安红军学校党员教师佩戴党员徽章肃立,200余名少先队员昂首挺胸,目光坚定,胸前的红领巾与迷彩服上的红星在晨光中交相辉映。
"全体都有,出发!"
当丙安红军学校校长何中远发出号令的瞬间,这支由迷彩服与红领巾交织的队伍立即转身出发,孩子们沿着90年前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轨迹,步履铿锵。仿佛1935年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春天,正穿越九十年年时光与新时代的少年们相遇。
"同学们知道吗?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在丙安古镇的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的青石阶前,79岁的五老志愿者马国友(丙安乡乡长)手指斑驳的石墙,讲述起9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长征路。
历史课堂被搬到了实景现场。随着孩子们的目光穿过丙安古镇的吊脚楼,仿佛看见1935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红一军团将士们背着土枪,踩着草鞋,在同样的青石板上疾行。
十一公里的青春淬炼
蜿蜒的山路在竹海中若隐若现。
11公里山路对城市孩子或许是挑战,但这些赤水河养大的少年却走出了别样风采。
丙安红军学校五年级的刘富强背着3斤重的“弹药箱”,额头沁汗仍不肯卸下:“当年红军们背的可是真子弹呀!比我这个重多了。”
“以前觉得长征就是课本里的数字,今天一路走下来才懂,两万五千里是无数个十一公里堆起来的。”除了学生,随队教师也由衷感慨。
一路上孩子们相互帮扶,你帮我背书包,我帮你提壶水,让这场“小长征”走出了一丝当年“革命的味道”。
在沿途多个红色“遗址”,孩子们驻足聆听,这场特殊的“行走的思政课”,让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
“全程下来,没有一个学生掉队。”何中远告诉记者,为了预防有孩子跟不上队伍,他们还特意准备了几台车随行,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平时这些小胖墩们今天都出奇的坚强,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每一个学生亲自走完全程。
红军坟前的生命课
当最后一个孩子抵达瓦店沟红军坟时,已是正午。
一座座烈士墓碑静默在苍松翠柏间,山风拂过,树林刷刷作响,好似在为“小红军”们鼓掌。
红军墓前,赤水市委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大勇以《红色沃土——赤水》为题,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形象生动的演讲。
紧接着,大家向红军坟敬献花篮、鲜花,并对红军坟进行了低头默哀。在集体默哀的三分钟里,孩子们红彤彤的脸蛋与让山风与心跳成为最好的悼词。

丙安红军学校五年级的彭思涵在日记里写道:“抚摸那些没有名字的墓碑时,我好像摸到了历史的心跳。他们牺牲时可能比我大不了几岁,却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能安心读书的日子。”
“本周开学,接到老师的通知说我们要重走长征路时,我异常激动,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了长征概况,观看了《四渡赤水》,先辈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今天踏上长征路,让我深刻体会到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我将铭记这份感动,将长征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不懈努力。”丙安红军学校五年级一班叶林子说。
随队教师注意到一个细节:返程途中,孩子们自发清理了沿途的白色垃圾。这个未被设计的环节,恰似红色基因传承的隐喻,正如何中远所说:“扫墓不仅要擦拭墓碑,更要擦拭心灵的镜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