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乡村行看振兴
环境整治绘新景 旅居融合促振兴——花溪区“两清两改两治理”绘就乡村新画卷

清晨,阳光洒在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久安村的古茶园旁,11栋改造一新的农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沿着古朴的指示标牌,石板小径蜿蜒通向41间窗明几净的客房。“这里的环境太舒服了,就像住在画里一样。”推开窗户的旅居游客由衷赞叹。

久安乡茶韵山居民宿

这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旅居胜地,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民宿管家陈婷婷指着如今整洁的小道回忆,“以前房前屋后堆满杂物,废弃的木板、破旧的栏杆随处可见,有些地方还有残垣断壁,垃圾散落。”她深有感触地说,“自然环境再好,居住环境差了游客也不愿意来。搞旅居产业,环境就是敲门砖,门面不好看谁来住?”

随着花溪区“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的深入推进,久安乡迎来了蜕变契机。久安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乡长刘来耕介绍,久安乡以“卫生就是最大的民生”为理念,通过“三会”凝聚共识——现场观摩会示范带动、业务培训会提升能力、群众坝坝会听取民意;再以“三招”精准施策:分类整治环境问题、开展卫生评比激励、干部带头示范引领,让环境整治工作既有方向又有动力。

很快,村民们的态度也从“站着看”转变为“主动干”,纷纷加入环境整治队伍。截至目前,久安乡已清理乱堆乱放71处,拆除改造残垣断壁、废弃圈舍和旱厕52处,维修污水设施8处,实现垃圾日清日结。昔日的卫生死角变身小花园,杂乱空地建起休闲步道,整个村庄焕发新生。

环境改善直接带动产业发展。看着家门口越来越美,久安村牛昌组的村民们坐不住了,在区、乡、村三级政府支持下,将10多户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以前这些老房子要么空着,要么堆杂物,现在居然能赚钱了,大家都很积极!”陈婷婷兴奋地说。

今年6月,久安乡精心打造的“古茶久安·茶韵山居”旅居项目正式试营业。11栋依山而建的民宿、41间风格各异的客房,均采用“委托运营”模式(即农户委托“1+1”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村里还配备了两名村委委员担任旅居管家。开业不到两个月,已接待游客游客112人次,实现营收约4万元。

“房客中有下乡调研的学生,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省游客。”陈婷婷笑着说。

久安乡茶园

久安乡的蜕变是花溪区“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的生动缩影。在距离久安乡不远的黔陶乡马场村,同样的变化正在上演。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夏季避暑游热门地。

上海游客沈怡对此深有感触,原本只打算住一周的她,被村里整洁的环境、凉爽的气候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最终续住了一个月。“这里的孩子们可以在村里自由奔跑,晚上能看到满天星星,这种原生态的生活体验在城市里根本找不到。”她说。

聚焦旅居产业发力,黔陶乡以马场村为核心,围绕百庄黔陶项目整合村庄、田园、河流等资源,打造“田园+”生态圈,引入餐饮、陶艺体验等多元业态。短短两年间,项目年营收就突破5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解决就业150余人。“环境好了,服务优了,游客自然就来了。”马场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忠荣感慨。

放眼全区,这样的变化处处可见。截至目前,花溪区已清理残垣断壁1090处(栋)、整治乱堆乱放3123处,改造提升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2104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环境改善带动产业蝶变,友笺房、循美青隐、星宿、寻棠巷、大山里等一批精品旅居民宿不断涌现,今年以来共推出旅居客房592间、858张床位。

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工作。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和美乡村建设专班负责人徐仲恒介绍,下一步将对全区危旧房屋、残垣断壁进行全面摸排,建立"一户一档"动态管理系统。同时,将选取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寨进行重点打造,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更多乡村实现美丽蜕变。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空心村”到“网红地”,花溪区的乡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的美丽革命,不仅改变了农村面貌,更激活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

记者手记

行走在花溪区久安乡的石板小径上,耳畔是游客对景致的由衷赞叹,眼前是青山掩映下的雅致客房。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杂物堆积、残垣遍地的景象。这场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与其说是一次环境整治,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乡村价值认知的深刻革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这座“金山银山”如何变现?花溪区这两个乡镇的实践给出了一个关键答案: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叩开市场的“敲门砖”。它是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决定了游客是否愿意停下脚步、是否愿意在此消费。久安乡的干部和村民们正是抓住了这个要害,从清理乱堆放到拆除废弃圈舍,一砖一瓦地重塑家园的“门面”,通过观摩、培训、坝坝会凝聚共识,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力军”,这场变革才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环境的“美丽蜕变”迅速催化了产业的“化学反应”。昔日闲置的农房,被精心改造为特色民宿;昔日的卫生死角,变成了游客流连的小花园,而“委托运营”这样的创新模式,既盘活了农民的闲置资产,又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让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房子居然能赚钱了”。在黔陶乡,这种效益也在显现,一个旅居项目就能带动百万营收和大量就业。

环境改善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乡村内生动力的全面激活。一次用心的清扫、一栋老屋的修缮,开启了乡村自身资源价值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当村庄变得整洁美丽,当星空和田园再次成为吸引人的稀缺资源,乡村便找到了其独特的竞争力。这次采访的故事证明,故事证明,只要找准方向,持续用力,每一个乡村都能开启书写属于自己的振兴篇章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