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实效,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
培育新时代志愿精神,加强品德修养。志愿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应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时代价值,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深厚文化底蕴。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志愿精神,把志愿精神转化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要深刻把握志愿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准确理解新时代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亲和力,培养建立青年大学生对正面形象的理解和崇拜,自觉做到理想不动摇、信念不偏移、精神不颓废,创造志愿精神培育的良好环境,提升培育实效。要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用志愿精神武装青年、塑造青年,加强品德教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造志愿育人品牌,增强综合素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要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充分发挥高校实践育人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实践与课程整合优化。把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实践与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和规划志愿服务课程内容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突出和提升学生应用型实践能力。二是专业与特色充分融合。探索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培训的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完善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机制,规范建立志愿者培训体系、开展阶段性培训,根据服务类别找准服务领域,结合自身服务特色,切实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三是项目与文化深度发展。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从多个维度审核志愿服务项目,依托高校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与社区和基层组织的联动,搭建社会实践资源共建共享,宣传志愿服务文化。同时,通过线上线下不同形式宣传志愿服务,打造志愿服务网IP形象,助力志愿服务文化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建设,从而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提升知识见识、个性发展、品德修养。
健全育人体制机制,培育高质量人才。以高质量实践育人为引领,推进高质量志愿服务育人体系的形成,全面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育人水平与效果。一是系统化管理,精准目标定位。构建党委领导、共青团牵头、学生组织实施的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组织结构,进一步推动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制度化规范,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志愿者管理制度,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管理、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严格志愿服务平台志愿信息的审核,规范平台管理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学分管理。三是榜样化引领,激发参与活力。举办志愿者表彰大会,表彰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各方面志愿服务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志愿服务队和志愿服务单位,引导和激励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激励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四是特色化提升,赋能内涵发展。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纵深发展;深化志愿服务品牌,从志愿服务品牌包装、项目打造、组织管理、专业提升四个方面培训、研讨、交流。(张文倩 梁明珠,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本文系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2022ZYLX19〕、贵中医本科教改工程项目〔2022〕47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