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噜景区郁金香竞相开放。
春日的水乡大地生机盎然,活力迸发。
县城滨江西路生态体育公园绚丽灯光璀璨夺目,贵州群山木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咕噜景区里鲜花竞相开放,羊肚菌走俏市场……
“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三都,演奏着火热的发展乐章。
过去五年,三都自治县在改革发展中勇立潮头,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8.77亿元。进入“十四五”,三都将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续写新时代三都发展新篇章。
特色农业硕果累累
走进凤羽街道尧麓村的育苗大棚,自动喷灌系统正在对大棚内的辣椒苗进行喷淋,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里是三都自治县现代农业智能育苗中心,里面育有辣椒、草莓、花卉等种苗,为推动全县的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种苗保障。
“肥水系统一体化管理、天窗、内遮阴、喷淋都是全自动控制的,人工成本节省了很多。这样育出的苗,植株更强壮。”尧麓村草莓种植基地技术总监刘阳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大棚里的智能化设备。
为了让产业能够持续增效,群众持续增收,尧麓村草莓种植采取高架种植模式,对土壤进行改良,并在每个大棚配备自动浇灌设备,让草莓管护更加智能化。
产业兴,百姓富。自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以来,三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大力实施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周覃镇水东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大棚内,一朵朵、一排排小伞般的羊肚菌破土而出,色泽鲜艳,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在小心翼翼地用手中的小弯刀沿着菌把割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目前供不应求,广州、昆明、成都的客商都定点在这里收购。”周覃种植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曾泽能说。羊肚菌味道极其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俏销省内外市场。
近年来,三都按照脱贫攻坚“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心布局,狠抓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2021年,全县完成食用菌种植7395万棒,覆盖六镇两街道,总产量3.1万吨,总产值2.95亿元,小小食用菌在水乡绘制了一幅增收致富图。
“一天100元,一个月3000元,小孩放学我还可以看他写字。”居住在周覃镇幸福社区的群众韦小贝,冬闲时就到羊肚菌种植基地务工。上班路程短、活路轻巧,让她在赚取务工工资的同时,还能照顾好家庭。
五年来,三都把“三农”工作当做发展的“压舱石”,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2021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74万亩,粮食总产量10.48万吨;发展早春辣椒5.1万亩,实现产值3.1亿元;新建成投产百香果饮料加工、辣椒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创新打造“三都有礼”区域公共品牌;建成全省最大的羊肚菌全产业链基地;县级定点屠宰场荣获“全省十佳屠宰场”“贵州省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称号;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48亿元……
新型工业活力四射
走进贵州群山木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随处可见企业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贵州群山木业有限公司是中国十大木板品牌千年舟的西南产区之一,也是黔南州最大的生态板加工企业,2021年的产值就达1.2亿元。
“三都的杉木品质特别好,做出的板材比较高端,深受客户的欢迎。现在跟我们合作的有10几个品牌,带动2000多人就业。”贵州群山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俞亚雄自豪地说。
作为全省十个重点林区县之一的三都,近几年,依托国有林场,发展壮大林业经济。森林采伐量42万立方米、森工产品产值6.43亿元。木材加工业的加速发展,也增加了当地群众就业岗位。
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三都用新型工业化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工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三都不断加强工业化建设力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围绕建材食品深加工、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重点优势企业,激活地方经济。
在凤羽街道城南社区,贵州江歌鞋业有限公司生产如火如荼。2020年,江歌鞋业与国内一线品牌鸿星尔克达成合作意向,这让江歌鞋业有了稳定的订单,员工需求量也增加了。
“我在这里做了大半年了,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跟外面打工相比也差不多,离家近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2020年10月,李书友一家人从都江镇羊甲村搬进了交向社区的新房里,自从社区引进企业之后,他就选择了在家附近的工厂里上班。
“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下半年的9月、10月,用人规模达到300多人,有6条缝纫线,两条成型线,每月生产5到8万双鞋,年产量90万双。”贵州江歌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平说。
“十三五”以来,三都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助推新型工业化上寻突破,把丰厚的农业和林业资源转化为绿色生态的工业产品,工业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同时,在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引进企业和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打造三都工业经济新业态。截至目前,三都在全县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培育扶贫车间(家庭作坊)33家,让1000多名搬迁群众成为在家门口上班的“工薪族”。
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从秀甲西部的绿色明珠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再到原生态村落、世界之谜的AAA级咕噜景区,贯通了三都旅游发展的脉搏。巍巍尧人山,悠悠都柳江,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的三都,被誉为“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
春日的咕噜景区,花香扑鼻,成片的花海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赏花游玩。景区的花卉培育中心里,百合、瓜叶菊、长寿花、郁金香、洋水仙等二十余种花卉竞相开放,洋牡丹花和长寿花等花卉在借助智能化培育技术提前向游客盛开。
除了近距离置身于花海中赏花,游客还可以乘坐观光车沿途游览景区桃花林、油菜花田等美景。
“石头产卵非常神奇,难得一见,很想弄清楚它是怎么回事。这种神奇的现象,不可思议。”在景区的核心景点产蛋崖,西安游客林女士对石头下蛋的世界之谜连连称奇。
2021年8月,三都自治县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对咕噜景区进行全盘托管运营,截至目前,通过提质改造,咕噜景区从单一的旅游业态,提质为集地质奇观、山水田园、花卉展览、民族文化、民宿体验、水族赛马、特色餐饮、旅游商品展销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业态。自2022年1月开园以来,咕噜景区共接待省内旅行团24个,共26704人次。
一业兴,百业旺。咕噜景区仅仅是三都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和我的家乡》取景拍摄点盖赖村、普安镇高硐景区、中和镇雪花湖景区等也渐渐被人们熟知。三都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基础上,巧做山水文章,突出民族文化,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森林覆盖率72.47%;县境内负氧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万—5万个;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重点林区县;成为首批入榜“2021中国最美县域”的县城。如今的三都,绿水青山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最足的底气和水乡大地最靓丽的名片!
天蓝、地绿、水清……在三都,山与水、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一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中。
未来,三都将用好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持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深入推进“旅游+”“+旅游”、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中国水族文化旅游名城”,全力建设“民族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示范县”,全力打造世界水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夜幕降临,三合街道麻光社区河滨公园里,栩栩如生的梅花鹿,灵动可爱的小白兔,挥舞翅膀的蝴蝶,忽明忽暗的萤火虫,各种绚丽灯光璀璨夺目。栈道沿江而建,健身器材、景观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是三都新的网红打卡点。
“下班或者周末都会过来锻炼,公园什么健身器材都有,空气清新,风景也好。”锻炼中的市民徐德花,对三都的城镇建设竖起大拇指。
走进三都自治县凤羽街道沿江社区,楼房鲜艳整洁,路面干净平整,停车位规范有序……
作为三都的老旧小区,过去这里道路坑洼、排水不畅、缺乏绿化,不仅降低了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拉低了城市“颜值”。2021年8月,三都启动对该申请的改造,修缮路面、装饰墙体、配备充电桩,完善水电管道设施……一系列“组合拳”之下,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老旧小区变身宜居小区,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文明新风正在悄悄生根发芽。
改造老旧小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是三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大举措。近年来,三都县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三改”工作,补齐城镇发展短板,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进三都自治县中营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敲钟坡项目点,现场机械轰鸣,吊塔来回旋转吊运着建筑材料,建筑工人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劳作,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据了解,中营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敲钟坡项目安置房建筑面积7.58万平方米,一期工程于2021年6月开工建设,预计纳入棚改182户。二期工程计划建设428套已正在基础开挖。该项目在规划上充分保护了千年古榕树,古榕树自成一景,根深叶茂,榕荫一方。
为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三都城市形象,助推城镇化建设进程。2020年3月,三都成立县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十个指挥建设专班,启动实施中营、交通湾等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建设。
五年来,三都新型城镇化建设步稳蹄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三改”让城镇更有品位,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随着凤栖水乡等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三都新型城镇化建设再启新征程,“十四五”未来发展更可期。
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目之所及,皆为风景,三都城镇化建设硕果累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