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五张“国字号”名片闪耀乌江!思渠古镇文旅融合激活千年文脉

江河奔腾,见证岁月变迁;古镇伫立,诉说时代故事。思渠,这座乌江畔的千年古镇,历经风雨洗礼,在时代浪潮中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从沉寂到繁荣的华丽转身。它的发展,是一部生动的奋斗史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典范。让我们走进思渠,探寻它的发展密码。

古渡新颜,岁月见证发展脚步

清晨,阳光洒在乌江上,波光粼粼。思渠古镇的码头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聊着天,一旁的湿地公园里,年轻人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孩子们嬉笑奔跑。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2003年,因乌江彭水电站修建,思渠原有青石板集镇沉睡江底。为安置移民,思渠镇在老集镇旧址上方100余米处重建。746户2956人,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新生活的期待,开启了新的征程。

“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没底,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回忆起当年的搬迁,思渠社区居民何生感慨万千。何生是一位老船夫,在乌江上摆渡五十多年,见证了思渠的兴衰。曾经,思渠码头商贾云集,水运繁忙,“白日望帆影,夜卧听桨声”,是乌江航运“东出西进”的重要集散地 ,也是黔渝人民沟通交流的中转站。但随着水电站的修建,码头的繁华逐渐落幕。

国家湿地公园里居民正在跳广场舞。

面对困境,思渠镇没有退缩。当地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挟千钧之势、聚万壑之力,开启了脱贫攻坚与城镇发展的新征程。2124户9541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解决28010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危房改造1163户,823户3878人搬出大山,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

同时,思渠镇深入实施大旅游战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麻阳河国家自然保护区、黎芝峡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卫生乡镇、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五张“国”字号名片逐渐打响,“乌江古镇·画廊思渠”特色旅游品牌声名远扬,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4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0万元。曾经因水而兴又因水而困的思渠,再次凭借水的魅力,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旅融合,激活古镇发展引擎

夜幕降临,思渠湿地公园里热闹非凡。许书英和姐妹们准时来到广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土家摆手舞》和《佳木斯操》。退休三年来,组织广场舞队员编排民族舞蹈,成了许书英生活中最快乐的事。

土家花灯。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有闲情逸致参加休闲活动。节假日,还有很多游客围观,一起跳舞,可热闹了。”许书英笑着说。

思渠古镇,作为一座千年古镇,积淀着土家文化、乌江文化、码头文化、船舶文化、纤夫文化、红色文化 。为了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思渠镇积极推动文旅融合。

黎芝峡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土家族传统服饰展演、山歌对唱等民俗活动融入旅游发展。以乌江纤夫文化为脉络,打造沉浸式民俗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乌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思渠码头项目、船舶文化公园、乌江文化栈道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如今,思渠古镇已成为乌江流域的旅游热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欣赏乌江的壮丽风光,感受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也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了思渠的文化。

交通升级,开启区域合作新篇

站在思渠镇的江边,望向对岸的重庆市酉阳县后坪乡,一衣带水的两岸,却因没有跨江大桥连接,经济交融度一直不高。修建跨江大桥,成为两岸人民多年的夙愿。

“我们这里与川渝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发展优势互补,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已成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必然选择。”思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敏说。目前,思渠镇跨越重庆市酉阳县后坪乡乌江大桥项目已完成初设,即将开工建设 。

大桥建成后,将直接打通沿河官舟、泉坝、思渠、黄土、新景、中寨等乡镇群众北上重庆的大通道,辐射带动农特产品“黔货出山”。它将成为黔渝互通的重要枢纽,打通贵阳-沿河-酉阳-重庆又一经济通道,进一步缩减省级运输路程和时间,降低区域要素流动成本,推动黔渝边缘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夯实沿河打造“黔渝经济交流桥头堡”的交通基础。

交通的升级,也为思渠镇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53岁的黎永华,15年前从重庆市酉阳县后坪乡椒梓村搬迁到思渠古镇定居。她的丈夫张永发,看到黔渝两地来往频繁,做起了船夫,后来又转行做运输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黎永华利用自家房屋做起了小本生意,制作土家特色美食,迎接八方来客。

展望未来,思渠镇将继续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古镇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思渠这座乌江古镇,正扬帆起航,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