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黔北大地一派蓬勃气象。走进遵义红花岗区的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根直径达264毫米、被称为“绳王”的钢丝绳格外醒目——它不仅是国内同类产品中的“巨无霸”,更在海洋工程中“举重若轻”,仅单根就能轻松吊起近3000吨重物。
不久前通车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所用的39494根钢丝,全部是地地道道的“遵义造”。大桥上部构件,从主缆索股到吊索、从缠绕丝到猫道绳,无一不出自贵州钢绳。这正是遵义这座红色工业城市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生动写照。
在贵州中航电梯有限责任公司智能生产车间,26台智能机器人协同作业,每分钟就能精准完成一部电梯零部件的制造。这家曾开创贵州电梯制造先河的企业,经历股权改制后实施“智能制造+智慧服务”战略,年产能从30多部跃升至1万多部,车间智能化程度超过80%。
工业发展书写新篇章,绝非偶然。2024年,遵义坚持把企业作为连接科技与产业的关键节点,省市两级科技计划项目中,由企业主导的项目经费比例达到80%以上。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99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招商引资项目264个、签约金额232亿元。
走进正安经济开发区吉他产业园,车间内工人们忙着黏合、喷漆、组装、调音。从最初年产20万把到如今600余万把,正安吉他从单一生产发展为集销售、物流、培训、箱包等配套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成为“遵义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赤水河畔,白酒产业如火如荼;汇川区,装备制造业稳步推进;新蒲新区,新兴产业快速崛起。遵义把白酒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倾力打造世界级酱香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2024年,遵义白酒以占全国6.61%的产量,实现了16%的营业收入和39.44%的利润总额,形成了“茅台引领、群星闪耀”的白酒品牌矩阵。
在铝产业领域,遵义形成了“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制品”完整产业链。在中铝遵义铝业,氧化铝通过电解工艺转化为滚烫的铝液,直接输送到周边企业就地转化,展现了产业融合的强劲动力。
从重庆西站出发,仅需70多分钟即可抵达遵义。作为贵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遵义围绕“通道融入、产业融入、生活融入”战略,积极投身区域协同发展。
如今,遵义高新区已发展为成渝地区电子、汽摩、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的重要配套生产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