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贵州:打造产业生态圈 扩大企业朋友圈

发展靠产业,产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

投资50亿元的100万千瓦风光同场项目落地威宁、投资30亿元的生物碳基固态电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落户遵义、投资2.1亿元的锦屏县桂柳畜禽产业发展项目签约……今年以来,我省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不断优化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接续落地。

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资源,贵州综合运用龙头企业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央企国企招商等方式招商。同时,持续深入整治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以营商环境大改善促进招商引资大发展。

贵阳贵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实施“软件再出发”、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攻坚行动,狠抓“一硬一软”两大产业,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洽谈合作。1至8月,贵阳贵安新引进数字经济项目58个,投资额179.57亿元。

六盘水提级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主任的市拟招项目办公室统筹推进拟招项目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环扣一环的拟招项目工作体系。1至8月,新引进项目190个,新增项目合同投资497.71亿元。

毕节市由市政府分管领导领衔,成立1个谋划项目专班、7个在建项目专班和4个拟招项目专班。上半年,该市签约产业项目200余个。

“与传统招商相比,我们不再依赖土地、税收等政策红利,而是精准捕捉供应链需求,从‘招企业’向‘育生态’转变。”贵州同天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贵州工业设计城运营负责人揭屯以其跨区域的丰富经验和深度洞察,成功推动多个园区实现从资源引入到产业孵化的跨越。

产业生态圈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服务平台等相互协作、共生共荣的经济生态系统。可持续的招商不是通过各种政策补贴被动招引企业落地,而是产业生态的构建,让资源要素流通起来,这将成为吸引企业的强大磁场。贵州正通过打造这样的产业生态圈提升招商质效。

从2002年落户的首家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红星发展大龙锰业有限公司,到2017年入驻的贵州百思特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再到率先在全省布局钠电产业的年产20GWH钠电池电芯生产线建设项目,大龙开发区积极抢抓发展机遇,聚焦做大做强新型功能材料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构建“龙头企业领航、骨干企业驱动、上下游企业互补”的产业发展生态,初步形成了纵向成链、横向成群、领跑行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贵安新区依托华为云、腾讯云生态,成功引进一批数据标注、数据分析、数据训练等企业和华为云生态伙伴企业。目前,依托华为(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平台,中软国际、云上鲲鹏等66家华为云生态企业在贵州落地生根、共同发展。

省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建链、补链、强链”为着力点,加快推动“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同时,依托资源禀赋,聚焦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开展生态招商,推动一批企业尽快落地贵州。

招商引资,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

“我要为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这样的惠企改革点赞。”日前,贵州净风纸业生产建设项目手续经办人曹雪娇在一个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就办好了相关手续,她说:“比起以前,省心又省力,便捷多了。”

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列入了《“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它整合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等5项高频事项,将“一堆事”整合为“一件事”,实现了项目开工前审批手续一窗受理、一次办结。

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底气”。贵州坚持“招商”与“安商”并重,通过流程再造、服务升级,多措并举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和服务质量。比如,在优化政务服务机制上,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优化立项、规划、施工等阶段并联审批协同机制,打通审批、土地、配套等关键环节,实现了从“串联跑”到“并联办”的转变;在强化管理保障工作上,推进管理做“加法”、服务效能做“乘法”,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制”落地计划,通过建立落地时间表、梳理堵点难点问题并协调解决,实现快速推进,确保了项目“引得进、建得快、落得实、见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