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嘱托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于多彩贵州的山水之间。踏上新征程,贵州的生态建设已从“选择题”转变为“必答题”,其重要意义在于,这不仅是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担当,也是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具体行动,更是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内生动力、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期盼的关键路径。
坚守绿色发展底色,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贵州新答卷,是贵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与自觉担当。贵州,这片坐落于云贵高原东部的瑰丽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奠定了绿色发展的坚实基础,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命题,坚定实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战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2020年至2024年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78万亿元增长至2.27万亿元,森林覆盖率由61.5%提升至63.3%,绿色经济占GDP比重从42%提高到48%。通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省绿色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9%,呈现出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积极态势,有力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够协同提升。基于这一坚实基础,贵州的生态实践正向着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贵州以“转”促升级,深挖生态农业潜力;以“统”谋突破,构建全域生态旅游新格局;以“新”求跨越,驱动绿色产业创新蝶变。贵州正执生态之笔,蘸科技与创新之墨,奋力书写一幅业兴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贵州生态新答卷。
生态农业在“转”中促升级,将绿水青山转化成“粮袋子”与“钱袋子”。贵州生态农业以“转”为核心,通过转变生产方式、转换循环模式、转化品牌价值,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以科技赋能“转”方式,让传统农业老树发新芽。毕节朱昌镇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托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构建“监测—调控—管理”智能化体系,推动蔬菜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转型,科技成为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的“金钥匙”。以循环共生“转”模式,让农耕智慧旧典谱新篇。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稻护鱼、鱼养稻、鸭吃虫的生态闭环,新品种禾花鲤生长速度提高,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又提高土壤肥力,推动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协同增值。以品牌引领“转”价值,让山珍特产黔货成金品。贵州立足山地特色,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设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开展关岭牛、思南牛等地方品种提纯复壮;推进农产品品质评价和分等分级,严格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以标准化保障品质;培育遵义朝天椒、修文猕猴桃等10个全国农业品牌精品,“贵字号”农产品走向全球。
生态旅游在“统”中谋突破,将生态美景转变为“风景线”与“幸福线”。贵州生态旅游以“统”为抓手,统筹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主体利益与文化传承、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系统治理“统”全局,让生态修复“旧貌换新颜”。乌江流域探索出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协同路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湿地恢复与石漠化治理的综合修复措施,流域内县城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同步开发森林步道、自然教育等业态,带动沿线农家乐、民宿增收。以利益联结“统”主体,让闲置资源“沉睡变唤醒”。乌江寨旅游度假区创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联合运营模式,推行“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保留原始村寨风貌并开发非遗体验项目,将闲置资源盘活成群众共享的“绿色存折”。以资源整合“统”全域,让分散资源“串珠成链”。贵州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核心,串联4处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5处风景名胜区,打造“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风光生态旅游线路”,开通“景景串飞”等低空旅游项目航线,形成“核心景区+周边资源”联动发展模式。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0.4%、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3.3%,“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绿色产业在“新”中求跨越,将生态优势打造成“增长极”与“动力源”。贵州绿色产业以“新”破题,通过新能源、新技术、新价值三大路径,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高端化转型。以新能源集群“新”布局,让资源优势“换道超车”。全省构建“一核两区”产业格局,依托磷资源优势,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形成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全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基地。电动贵州建设同步推进,2024年新能源电池产能达38GWh,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14.4万辆,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千亿级产业集群渐次崛起。以技术创新“新”突破,让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贵州磷化集团攻克磷石膏高值化利用技术,在全球率先实现千万吨级磷石膏高值化利用,破解了磷化工领域的世界性环保难题。此外,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技术创新成为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以碳汇交易“新”路径,让生态价值变现增值。作为国内首创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贵州单株碳汇项目已覆盖全省9个市(州)33个县668个村,涉及林户1.2万户,户均增收1475元。绿色金融同步发力,改革创新推出“生态贷”“碳票贷”等金融产品,使“绿水青山”可计量、可交易、可增值。
筑牢绿色屏障,激活内生动力,贵州探索以“三大进阶路径”谱写可持续发展新篇章。以技术全域穿透破解山地农业“推广难”,推动绿色科技从园区示范向产业链赋能转变。推广轻量化智能设备与AI识别程序,使大数据精准滴灌至中小农户;同时向下游延伸磷石膏利用链条,创新开发高附加值绿色建材,以市场订单牵引技术穿透。以价值深度运营超越传统售卖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向高级形态演进。精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形成可抵押、可交易的“生态账本”;创新设计虚拟权益产品,并打造沉浸式体验,将生态消费升华为对生态系统的共同“投资”与“共建”,实现经济与教育价值的双重增值。以系统闭环治理构建“利益共同体”,筑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根基。在县域层面统筹农业、工业与城乡废弃物,构建协同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网络,将环境负担转化为宝贵资源;同时,深化“政府+市场+农户”利益联结,探索资源入股、绿色养老等长效模式,使民众转变为永续发展的“股东”与“共建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