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水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的决策部署,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项目前期工作和改革创新方面求突破,水务建设成效创历史最好水平。
谱写“十二五”辉煌篇章
近年来,我州水利系统不断改革发展,项目建设势好量增。水务工作通过大力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67座水库工程。累计完成55座水库前期工作,累计开工建设50座,开工项目个数比“十五”和“十一五”的总和还多。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57.5亿元,其中2016年完成50亿元,是2012年的3.6倍。福泉凤山、都匀石龙、独山甲摆3座大型水库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大型水库建设实现零突破。
在民生水利推进方面,全州水务工作突出民生优先,着力解决饮水安全、农业灌溉等群众关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累计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67座,污水收集管网760公里。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总长233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项目212个,改善330.68万农村人口(其中:覆盖18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耕地灌溉面积297万亩,灌溉面积率达到41%(贫困地区3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0平方公里。水利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共享水务发展成果的获得感逐年增强。
在生态治理方面,黔南州抢抓列入全国第二批105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机遇,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州规划建设项目90个,总投资73亿元,完成投资53亿元。重点打造的“都匀毛尖”茶博园杉木湖水域工程、十里剑江沿河风景名胜区、“中国天眼”平塘天文小镇水环境治理工程、“张三丰太极文化”福泉古城沙河水生态等一批以“水”为主题,具有黔南特色的水生态示范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启动河湖水系连通项目建设,优化城市水生态建设格局,组织开展了都匀杨柳街“小黄河”生态修复工程、龙里贯城河生态补水等一批河湖水系连通项目,不断修复区域受损水体,全州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全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7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2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成功获批。连续举办五届“水生态文明·黔南论坛”,水生态文明黔南品牌美誉度全面提升。
此外,我州水利系统不断推进法律保障,实现依法治水的目标。先后出台了《黔南州剑江河流域保护条例》和《黔南州樟江流域保护条例》,启动《黔南州涟江流域保护条例》立法调研。编制完成《全州水资源综合规划》,启动《黔南州水资源保护规划》、《江河湖库水系连通规划》、《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规划》等7项规划编制工作,水资源保护地方立法、规划推进速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5、2016连续三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荣获全省第一。
再绘新时代宏伟蓝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
未来一段时期,我州主要实施水利建设“4个100工程”,即建设水库102座,治理河道100处,实施城镇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善111.68万人的饮水条件,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0座。到2020年,根本扭转全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始终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第一要务,强力推进水库工程建设,强补制约城乡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一是突出投资拉动,壮大经济总量。抢抓国家加大水利大建设大发展机遇,围绕“十三五”规划总投资520亿元项目库,加大工作力度,争取项目投资,确保“十三五”期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以上。二是突出工程建设,强补发展短板。围绕“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目标,统筹推进水库建设。“十三五”后3年,新开工建设平塘甲塘、福泉全家湾、罗甸纳庆等48座水库。优化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强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短板。到2020年,累计建设水库102座,工程供水能力达20亿立方米以上,基本扭转全州工程性缺水难题。三是全面推进河长制,建设美丽中国。启动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县城贯城河和重点区域河流管理,以点带面推动河长制有效落实。四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紧紧围绕黔南州脱贫目标,以解决贫困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为重点,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改善111.67万(贫困人口59.24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五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继续争取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灌溉面积率,为脱贫攻坚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确保到2020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率达43%以上。人民群众共享水务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