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龙里:“四味药”摘掉水苔村“两顶帽”

  水苔村位于龙里县龙山镇东部,全村13个自然村寨,99.5%村民为苗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贫困村,共有511户2835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26户609人。

  因地处高寒,村里产业单一,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只能外出务工,长期戴着贫困的帽子。更糟糕的是,由于村党组织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弱、对党员教育培训力度不够,2018年6月又戴上了“后进村党组织”的帽子。

  眼看其他村脱贫攻坚干得如火如荼,日子越来越好,村寨越来越美,头上的两顶帽子压得水苔村干部、群众抬不起头,更刺痛着他们的心。县、镇两级党委为水苔村开出了“四味药”,水苔村终于醒悟过来,走上了“咬定脱贫不放松,敢叫水苔换新颜”蜕变之路。

  

  水苔村菊花产地。

  强筋健骨抓班子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想建好支部班子,关键要解决班子凝聚力问题,县、镇挂村领导多次与村支两委干部深入谈心谈话,解开困扰党支部凝聚力的“节”,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监督下,支部组织生活会“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深刻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进行自我剖析,开诚布公、坦诚相待,互相“揭短亮丑”,敞开了心扉,统一了认识、凝聚了力量。

  与此同时,针对党员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衡(没有女党员)的现状,水苔村将年轻党员培养和吸收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积极把在日常工作和脱贫攻坚一线肯干事、能干事,而政治觉悟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同志吸收到组织队伍中来,让他们成为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头人和后备干部人选。目前,1名预备党员已顺利转正,新接收3名预备党员,积极分子1名,1名女同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进一步夯实了组织力量。

  

  水苔村党支部党员户外重温入党誓词

  教育培训强脑子

  阻节虽已打开,还需加强党性教育。除了严肃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外,还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邀请县领导上党课,全力抓好全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分层次建立学习计划,借助党员大会、“主题党日”、QQ群、微信群等载体,给党员推送自选内容和必学内容,为体弱老党员送学上门,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组织两委人员、党员代表、致富能人等赴麻怀学习“愚公精神”,听邓迎香讲党课;到贵定云雾学习“四清四化”“党建扶贫”“智志双扶”;到谷脚观音山红军战斗遗址缅怀革命先烈,沐浴革命遗风、重温初心,提升了党员带头意识,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魂,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第一书记和村干部一起入户,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产业发展出路子

  水苔又名海花草,是水苔村土生土长的一种草,除了广泛用作军用急救包和代脱脂药棉外,还用于运输鲜活的水产品,提炼成食品保鲜材料。虽然前几年水苔村村民已经尝到了海花草种植的甜头,但缺乏优质产品,价格上不去、附加值较低。水苔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建成近4000亩的海花草基地。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现在水苔村8成农户都种植了海花草。海花草已成当地支柱产业,每年为村民带来数百万元收入。昔日水苔成了村民致富宝。为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水苔村还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种植金丝皇菊100余亩,带动了周边50余名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给当地群众又打开一扇脱贫致富之门。

  

  龙山镇干部在摆放水苔村菊花。

  文明乡风美寨子

  借力挂帮部门,扎实推进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全村人居环境;并邀请美术教师到水苔村完成了6个村民组墙画绘制,浓厚书香气、推进“智志双扶”。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四清四化”行动,开展卫生家庭评比,帮助村民养成爱护环境卫生好习惯,让文明卫生蔚然成风。此外,由驻村干部、村干部、党员带头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了解群众疾苦和急需解决的困难,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困难学生,保障群众就业、就学和就医,进一步紧密联系群众,汇聚脱贫致富合力。

  阳春三月,草木复苏,水苔村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四味药”助水苔村摘掉了“两顶帽”。

  水苔村,乡村振兴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