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户一册、一人一档”的培训和就业档案,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安置点创建扶贫车间和基地促易地搬迁群众就业;
建立劳务协作站(点)145个、劳务公司523个,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实施“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
每年新增或调剂公益性岗位不低30%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就业;
……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促进搬迁群众就业,贵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发挥职能职责作用,以全省188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系统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施策、落实落细,多举措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全力做好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
为夯实就业服务基础体系,我省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摸清搬迁群众培训就业意愿和需求,建立“一户一册、一人一档”的培训和就业档案,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在安置规模达到200人以上的安置点,建立610个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工作站、窗口),配备人员,规范制度,统一考核,为搬迁群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服务。
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我省围绕各地产业园区积极开发、挖掘就业岗位,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灵活就业。并鼓励当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同时,在安置点配套相应的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引进民间特色手工艺、小型加工厂、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安置点创建扶贫车间和基地,促进易地搬迁群众就业。目前,全省建立就业扶贫车间996个,就业扶贫基地498个,吸纳就业18.7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和易地搬迁劳动力3.53万人。
我省还积极与对口帮扶城市开展劳务协作,通过在对口帮扶城市和黔籍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城市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点)网络,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在省内建设劳务公司和劳务合作社,建立“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劳动力”的工作模式,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输出就业。发挥贵阳、遵义、六盘水等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开展省内劳务协作。目前,全省建立劳务协作站(点)145个,劳务公司523个。
通过“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的实施,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创业园(点)建设,我省的创业环境得到不断优化,政策和服务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吸引和鼓励搬迁劳动力入园创业带动就业。目前,全省创建创业孵化基地129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点)186个。
同时,我省还加大公益性岗位保障力度,每年新增或调剂公益性岗位不低于30%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并通过开发集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巡防巡护类、一线公共服务类、协助管理类、居家就业类等相关岗位实现就业的人员,提供每人每月400元的就业援助补贴,帮助他们实现脱贫增收。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技能是立业之本。为创新培训方式促进技能就业,我省出台《贵州省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针对农业户籍全口径人口、未就业农村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和输出到省内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方式的扶贫扶志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每年开展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为重点,通过3年时间每年分别培训100万人次、42.62万人次以上。
依托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建立“贵州省农民全员培训电视点播频道系统”;依托用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规范建立培训实名制档案管理,实行培训与就业挂钩的补贴拨付机制;对建档立卡和易地搬迁劳动力在培训期间给予每人每天40元的生活补助……各种措施的强力推进,让搬迁群众普遍拥有了“一技之长”,使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干、干得好”。
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贵州全省实际完成职业培训26.36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23.26万人,分别是年度工作计划的119.8%、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