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出发最早,全国规模最大。2015年底,贵州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为前提条件,率先开始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
三年多以来,从“贵州实践”到“贵州样板”,贵州成功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树挪死,人挪活,农民变居民,村庄变社区。188万搬迁人口的“十三五”目标任务即将完成,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发生。
搬出来的“新居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用满脸的笑容传递着一个信息“搬出大山天地宽”。
深山里的村民从窝棚搬到了整洁有序的易地扶贫安置小区
党旗立在安置点 党员贴心群众放心
从无到有,黔南州瓮安县银盏镇江口坝社区把党建设贯穿始终。
围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工作,着力破解基层组织建管难题。一开始,江口坝就把党旗立在了安置点上。
成立于2018年3月的江口坝新型移民社区。当地把搬迁出来的村民与原社区建设距离近的安置点合并后作为原社区下的小区进行管理。
社区筹委会和社区党支部同时组建,具体落实社区建设和便民服务工作。关工委、妇联、共青团、工会、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配合党支部开展服务管理。由镇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做好移民中的党员登记,带领党员先锋队开展工作,当地形成了有困难找党员的良好导向。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江口坝探索出了不少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妙招”。谈起这些,党支部书记廖天江有些小“得意”。
在各个安置小区都设置了老年活动中心或者日间照料中心,独自在家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为了让移民尽快找到适合的岗位,江口坝在园区内提供的就业岗位,让每户移民实现一人以上就业。为了让移民闲暇时间过得丰富多彩,社区建了亲情之家、儿童乐园、图书馆、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等。为了化解搬迁群众的乡愁,社区里配套了约10000平方米的“微田园”。
“党和政府为了让我们移民过上好日子,可是费了不少心!”正在移民小区超市里买东西的移民刘正平满意地说。
如今,江口坝社区配套设施功能全、就业创业全覆盖居、民户口全迁入。不但有社区“微田园”,还有党员“责任田”。
乡亲变成邻居 新社区里过上新生活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窗外是蔬菜大棚,门口是广场花园里,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的“恒大幸福二村”的村民们随处都可见“幸福”。
三年多前,谢琼第一次来到幸福二村,她惊呆了。“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房子,更没想过自己能住进去。”
背靠着当地有名的公鸡山,一楼用来自住,二楼开起了乡间家庭客栈。三年多后,谢琼在家里就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除了经营客栈的收入,谢琼还能领到入住新家时配建蔬菜大棚的分红。带着两个儿子生活的她,衣食无忧。
“硬件”升级后,当地从社区规范化运营入手,全面推进新村的“软件”升级。新村真正变成幸福村。
在赤水市大同镇移民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内,几位老人正在享用“免费午餐”
凤山乡将原来的搬迁前的栖凤居委会搬到了恒大幸福二村定点办公,点对点为迁入的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医保报销、低保、土地流转,下个楼在社区里就能办。
社区将小广场作为居民们晨练、跳舞的场所,新建了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通过文化带动文明创建。主题宣传版随处可见,社区“大喇叭”每天都会播放文明知识。当地在开拓精神文明建设渠道的同时,把教育、服务等融入居民生活中。
遵义市绥阳县蒲场镇宜安社区是该县最早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这里的“童伴之家”是移民搬迁儿童的课外乐园
组织评选卫生模范、最美家庭、好人好事、巧媳孝媳等,将评选结果在社区文化墙进行公示,社区居民被紧密联系到一起,居民的文明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不但把因搬迁分散的居民集中起来,关键还要凝聚起来,与搬迁群众共建幸福家园。”村支书张海花坦言,现在的恒大幸福二村,从村民到居民转变的搬迁户们享受到了由里到外的新生活、新便利。
发展紧扣大环境 新居民享受产业红利
3A级景区月照养生谷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全力打造全域旅游过程中打造的一个重点旅游景区。月照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生活区紧邻公路,是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
依靠青山绿水发展农旅结合的发展路径,当地整合“特惠贷”资金,以及土地和房屋资产,重点打造了一批旅游项目。采取“三变+易扶+旅游”的扶持发展模式,全面拓宽致富增收渠道,从深山里搬出去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搬迁户,满脸幸福
7月12日,易地扶贫安置点内,村民刘汤亮指着远处的大山说:“以前我们就住在那座山的背后。不通公路,喝水用挑,来一趟县城特别不容易。”
说起过去的生活,过去的家,刘汤亮恍如隔世。
刘汤亮的“老家”地处石山区、深山区。为了讨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养活家人。因病致贫,妻子和他离了婚,留下三个孩子,从此一家三口就靠在山里种植的马铃薯和玉米维持生计。
“刚开始要说不担心,那是假的,没地种,吃什么?”带着满腹的顾虑,看着贫瘠的土地,2016年,刘汤亮一家成为了当地第一批搬出大山的村民。
搬迁户就近在家附近上班,变身产业工人,顺利脱贫
刘汤亮的“新家”镶嵌在景区里。出行便捷、孩子就学便捷、看病就医便捷。青山之间,一边是红顶黄墙的“洋房”,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微田园”,如同“世外桃源”。
刘汤亮在家门口开个了便利店,置换的土地流转给了社区统一管理。同时,他还是景区的护林员。一家收入的“大头”来源于“特惠贷”的集中投资分红。算下来,刘汤亮一家一年的收入超过2万元,早就摆脱了困境。
月照社区副主任刘俊才,“我们就是要让搬迁户感受到安置点的优越性,他们的生活才稳得住。”
刘汤亮笑着说,“搬出来就是想过得更好,没想到真的这么好。原来都不敢想的那种好。”
后半篇早已翻开 搬迁户将华丽转身
“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晴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三宝彝族乡党委书记贺伯果谈起阿妹戚托小镇搬迁工作之初的难,一边笑着一边摇头。
阿妹戚托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如今,1266套安置房源已全部建成;三宝乡1233户5853人中,已实现签订搬迁协议达100%,选房领取钥匙达100%,其中九成以上已经搬迁入住。
阿妹戚托小镇是贵州省级重大的搬迁项目,如今打造成为了搬迁安置和4A级景区为一体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点
“手拉大手”、干部亲属带头、先搬带后搬……一系列措施持续掀起搬迁热潮后,阿妹戚托小镇的搬迁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前半截工作眼看就要结束了,其实后半篇早就翻开了。”当地的工作人员很“自信”。
这里是最早入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易地扶贫安置点,而且已经培养了不少本地的专业社工。单从这点上来说,阿妹戚托小镇甚至走在了很多城市社区的前面。首个“善行贵州·益童乐园”也坐落在阿妹戚托小镇里。这些都将有效地确保相关工作的延续性。
就医、入学、社保等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配套建设教育园区、医院、学校。阿妹戚托小镇实现了6-14周岁适龄儿童少年100%就学,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和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均达100%。领到“新市民居住证”的阿妹戚托小镇居民们喜笑颜开,热情好客,充满感恩。
成为了新市民的阿妹戚托小镇群众在当地社区服务中心办理业务时用上了大数据智能设备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城市生活的彝族群众在都会在阿妹戚托小镇的广场上跳起“阿妹戚托”舞。
依托建设之初的规划和标准,2018年年底,已有本土大型民营企业看中了阿妹戚托小镇的潜力,与晴隆县政府签约后, “阿妹戚托”特色小镇假日酒店开工。今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标签或许会从这个小镇身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拥有着靓丽环境的“4A级景区”。(记者 吴蔚)